托中散

托中散

TUO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9%
肺經 19%
三焦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8%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託中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託中散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而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固護中焦,防止氣陷。
  2. 升陽舉陷: 黃耆能升舉陽氣,使中氣上升,並能收斂固脫,防止氣陷下脫。託中散中氣虛下陷,黃耆能幫助提升中氣,防止進一步下陷。

託中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託中散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能將藥性調和,使藥性相輔相成,發揮最佳療效。
  2. 緩解毒性: 甘草能解百毒,且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毒性或副作用。託中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而部分藥材可能對脾胃有所刺激,甘草能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對其造成損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托中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托中散主治「瘰癧」,即頸部淋巴結結核(或相關癰瘡腫毒)。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氣血虛弱、痰火鬱結而成,故以「托裡扶正」為治法,透過補益氣血、托毒外出,促使瘰癧消散或加速膿潰癒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1. 黃耆(切,一兩)

    • 性味:甘,微溫。
    • 歸經:肺、脾經。
    • 功效:補氣固表、託毒排膿、生肌斂瘡。
    • 作用:黃耆為「瘡家聖藥」,能提升正氣,助瘡毒外透,適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的癰瘡久潰不斂或未潰難消之症。
  2. 甘草(微炙,半兩)

    • 性味:甘,平。
    • 歸經:心、肺、脾、胃經。
    •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 作用:炙後偏溫補,與黃耆協同增強補益之效,同時能緩解瘰癧局部腫痛。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氣托毒

    • 黃耆大補脾肺之氣,氣足則能推動血行、托毒外出,避免瘰癧內陷或久不潰膿。
    • 炙甘草輔助補氣,並緩解黃耆的溫燥之性,使藥力平和持久。
  2. 扶正祛邪

    • 瘰癧多屬本虛標實(正氣虛弱、痰毒內結),此方以補氣為主,透過增強機體抵抗力,間接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符合「托裡法」的核心思想。
  3. 劑型與服法

    • 「散劑」利於快速吸收,每服一錢匕(約2-3克),食後以湯送下,避免空腹刺激,同時借助湯藥的溫熱之性助藥力布散。

可能的延伸功效

雖原文主治瘰癧,但從藥物組成推論,托中散亦可能用於:

  • 其他氣血虛弱所致之癰疽瘡瘍(如乳癰、背疽)。
  • 久病體虛、傷口癒合遲緩者。

三、總結

托中散以黃耆為君,甘草為佐,藥簡力專,體現「少而精」的組方思維。其機理在於補益中焦氣血,通過扶助正氣間接化解毒邪,適用於虛性瘡瘍(尤其瘰癧初起未潰或久不消者)。後世托裡消瘡方劑(如《外科正宗》托裡消毒散)亦多沿襲此補氣托毒之法,足見其臨床價值。

傳統服藥法


黃耆(切)1兩,甘草(微炙)半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食後湯點下,1日2服。次用取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托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黃耆(切)1兩,甘草(微炙)半兩。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