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脂飲

蜀脂飲

SHU ZH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和紀用經》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9%
肺經 19%
三焦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7%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蜀脂飲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蜀脂飲常用於治療氣虛表虛、易感風寒之症,黃耆可以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2. 助益藥效:蜀脂飲中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黃耆可促進傷口癒合,並有託毒生肌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促進病患康復。

蜀脂飲方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調和藥性:蜀脂飲屬於溫熱性藥物,用於治療寒症,但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人體津液,使藥效更平和。

二、增強療效:甘草與蜀脂等藥物搭配,能增強藥效。甘草能解毒、緩解疼痛,與蜀脂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寒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此外,甘草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抵抗寒邪入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蜀脂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小兒百病」,其效可概括為三大方向:

  1. 清熱解毒:針對「寒熱痰嗽、赤目咽痛、身體瘡癍膿潰」,此類症狀多屬熱毒或風熱外襲,如咽喉腫痛、目赤、皮膚瘡癤化膿,反映方劑能清解表裡之熱。
  2. 益氣生肌:所云「消風涼肌,長肌肉,不生瘡癤」,顯示其能托毒生肌,促進瘡口癒合,預防癰瘡復發,與黃耆「排膿斂瘡」之效相合。
  3. 調和氣陰:對於「血痢渴燥」,則具涼血止痢、生津止渴之功;「利心肺」之效,暗示可緩解熱擾心神所致的煩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僅兩味藥,然配伍簡潔有力:

  1. 君藥:蜀脂(黃耆)
    其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在此方中發揮三大作用:

    • 益衛固表:通過補肺氣實衛外,阻擋外邪(風熱)入侵,預防瘡癤。
    • 托毒生肌:對已生之瘡癰,能促進膿液排出與組織修復(「膿潰赤腫」)。
    • 氣旺生津:間接助津液生成,緩解血痢後之「渴燥」。
  2. 臣藥:炙甘草
    性甘平,與黃耆協同:

    • 清熱解毒:生甘草本具瀉火解毒之能,炙後緩其寒性,更適小兒稚嫩之體,針對「赤目咽痛」。
    • 緩急補中:配伍黃耆增強補脾之力,助「長肌肉」;甘味亦能緩解熱毒所致之急症(如咳嗽、痢疾腹痛)。

三、方劑特色與原理

  • 涼補並行:全方以黃耆溫補為主,佐甘草微涼,達到「涼而有補」之效,既清熱又不傷正,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 劑型設計:改為散劑(末)煎服,提升黃耆有效成分溶出,且「分三次服」使藥力持續,適應小兒服藥特性。
  • 調節免疫:從現代視角看,黃耆多糖能增強免疫功能,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或可解釋其「消瘡癤」機制。

此方體現「扶正祛邪」思想,通過補氣固表預防外感,清解餘毒以療瘡痢,對小兒反覆感染、體弱瘡癒遲緩者尤宜。

傳統服藥法


蜀脂(即黃耆,為末)、炙甘草4分。
消風涼肌,解熱止煩,不生瘡癤,長肌肉,利心肺,涼而有補。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水1升,煎3分減一,溫涼適性,分3次服之,大小以歲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咽喉痛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蜀脂飲,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蜀脂(即黃耆,爲末)、炙甘草4分。 主治:消風涼肌,解熱止煩,不生瘡癤,長肌肉,利心肺,涼而有補。主治:小兒百病,寒熱痰嗽,赤目咽痛,血痢渴燥,身體有瘡,膿潰赤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