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散

藤花散

TENG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6%
三焦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藤花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藤花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而黃耆可補益正氣,提高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起到固表止汗、驅散風寒的作用。
  2. 增強藥效:藤花散中其他藥物如藤花、紫蘇等,多偏於清熱解毒、疏風散寒,但缺乏補益之性。黃耆的加入,可以補氣升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其驅散風寒、化解濕邪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藤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藤花散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材,其性味偏寒涼或辛燥。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偏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單味藥過於猛烈或寒涼,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增強藥效:甘草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甘草與藤花一起使用,可以緩解疼痛,減少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藤花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與藤花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利水消腫:天花粉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與藤花散中其他利水消腫藥物相配合,共同達到利水消腫的功效。

因此,天花粉在藤花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發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藤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癰疽」,即現代所指的化膿性皮膚感染(如癰、疽等),屬熱毒壅滯、氣血不暢之證。其作用機理可能重在清熱解毒、托裏排膿,兼以益氣生津,從而促進瘡毒消散。

組成藥物及邏輯推理

  1. 鷺鷀藤(忍冬藤)

    • 性味:甘寒,歸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通絡散結,為治癰疽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治「一切腫毒,癰疽疥癬」。其莖葉花皆用,增強清透熱毒之效。
  2. 黃耆

    • 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
    • 傳統功效:補氣固表、托毒生肌。用於癰疽久潰不斂或氣虛難以排膿者,助正氣以驅邪外達。
  3. 生甘草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緩急調和諸藥,與黃耆配伍可益氣解毒,與鷺鷀藤協同增強清熱之力。
  4. 栝樓根(天花粉)

    • 性味:甘微苦寒,歸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用於熱毒熾盛傷津之癰瘡,能緩解瘡口燥熱腫痛。

方劑配伍原理

  • 清解與補托並行:鷺鷀藤、生甘草清熱解毒為主,黃耆益氣托毒為輔,天花粉清熱生津為佐。四藥相合,既攻邪(熱毒)又扶正(氣虛津傷),契合癰疽「正虛邪戀」或「熱毒壅盛」之病機。
  • 酒煎增效:以酒為引,助藥力行散,促進氣血流通,加強托毒外出之效。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癰疽初起(紅腫熱痛未潰)或已潰而膿出不暢者,尤其兼見氣虛口乾者。通過清熱解毒、益氣生津,調動機體排膊能力,達到消腫散結之效。

傳統服藥法


鷺鷀藤(莖葉花附)半兩,黃耆半兩,生甘草半兩,栝樓根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酒2盞,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出汗、口渴、腹瀉等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藤花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七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鹭鹚藤(莖葉花附)半兩,黃耆半兩,生甘草半兩,栝樓根半兩。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