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異方感應丸

盧氏異方感應丸

LU SHI YI FANG GAN Y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9%
肺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1%
腎經 7%
心經 5%
膽經 4%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封閉藥效,提高藥物穩定性: 蜂蠟具有較好的封閉性,能夠包覆藥丸,避免藥物成分揮發、氧化、潮解等變化,延長藥效,提升藥物穩定性。
  2. 潤滑腸道,促進藥物吸收: 蜂蠟能潤滑腸道,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提高藥效。同時,蜂蠟本身也具有較好的親脂性,有助於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為巴豆的峻下作用。巴豆性溫,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中以巴豆配伍其他藥物,旨在通過其強力攻下作用,清除積滯,達到治療頑固性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的目的。但需謹慎使用,避免因其毒性過強而導致腸胃損傷。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有效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腫痛。
  2. 消腫止痛:乳香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其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配合方中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潤燥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整體療效。
  2. 消腫止痛: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某些伴隨腫痛的病症,杏仁能起到輔助消腫、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杏仁在盧氏異方感應丸中,發揮著潤肺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為整體方劑增效。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包含丁香,主要源於丁香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溫陽散寒,可溫中和胃,有助於改善寒性胃痛、腹痛等症狀。此外,丁香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丁香在盧氏異方感應丸中,扮演著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角色,有助於治療寒性胃痛、腹痛等症狀。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若有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或因氣滯而致的疼痛,木香可助其行氣止痛,緩解不適。

2. 燥濕化痰:木香亦具燥濕化痰之功。若方中因濕邪困脾,或痰濕阻滯而致症狀,木香可助其燥濕化痰,使脾胃健運,症狀得以改善。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其溫中散寒之力,可溫煦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等症狀。同時,乾薑亦能溫經通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陽氣不足、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等寒證也有改善作用。因此,在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乾薑,可有效提高其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療效。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

其二,肉荳蔻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肉荳蔻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因此,在盧氏異方感應丸的組成中加入肉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蓽澄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其芳香之氣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2.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蓽澄茄亦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蓽澄茄可溫化寒痰,使其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因此,蓽澄茄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寒邪、濕氣入侵所致的脾胃不和、寒凝氣滯等症狀,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檳榔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可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食慾。
  2. 驅蟲止痛: 檳榔還有驅蟲止痛的功效,能殺死寄生蟲,並緩解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檳榔,旨在通過消積化滯、驅蟲止痛等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滯的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助於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增強食慾。

二、行氣止痛: 青皮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胸痛、腹痛等,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盧氏異方感應丸可能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多種疾病,青皮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含有百草霜,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百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
  2. 活血化瘀:百草霜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百草霜在盧氏異方感應丸中起着重要的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盧氏異方感應丸中包含薑黃,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薑黃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疼痛、脘腹脹痛等症狀,薑黃能起到舒緩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薑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薑黃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盧氏異方感應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得效方》,主治「寒熱瀉痢,酒食醉飽及虛弱人久積」,其效以「健脾進食,消磨積滯」為核心。古代醫家運用於:

  1. 寒熱錯雜之瀉痢: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積滯內停,寒熱並見,症見腹瀉夾雜黏液、腹痛綿綿或裏急後重。
  2. 酒食過傷:因醉飽過度,食滯中焦,氣機壅塞,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
  3. 虛弱人久積:脾胃素虛,運化無力,久積成滯,虛實夾雜,症見納差、消瘦、便溏或便秘交替。

二、組成與方義分析

此方以「攻積導滯」為主,佐以「溫中行氣」,兼顧「健脾固護」,其配伍邏輯如下:

(1)攻逐積滯(針對有形之積)

  • 巴豆(去油成霜):辛熱峻下,蕩滌腸胃積滯,尤善攻陳寒痼冷之積。
  • 杏仁(同法去油):潤腸通便,助巴豆下行,緩其燥烈之性。
  • 檳榔青皮:行氣破滯,消食化積,針對氣機壅塞之腹脹。

(2)溫中散寒(針對寒邪與虛寒)

  • 乾薑(炮)、肉豆蔻(煨):溫脾止瀉,散中焦沉寒,改善冷痢腹痛。
  • 丁香蓽澄茄:溫胃降逆,止嘔消脹,適用於寒濕困脾之證。
  • 片子薑黃:散寒活血,兼行氣滯,助脾胃氣血流通。

(3)行氣活血與固護(調暢氣機兼防峻傷)

  • 木香(煨)、乳香: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緩解積滯所致氣血不和。
  • 百草霜:收澀止血,吸附腸道穢濁,並制約巴豆之瀉下過猛。
  • 黃蠟:質黏固護腸膜,延緩藥效釋放,減輕峻藥對腸胃刺激。

(4)製劑工藝與增效

  • 以酒煮蠟、麻油調和:酒行藥勢,油潤腸燥,使藥力緩釋而持久。
  • 製成細丸「如蘿蔔子大」:峻藥緩攻,適合「虛弱人久積」需長期調理者。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

  1. 瀉痢屬積滯者:借巴豆之攻逐,導邪外出,配伍溫藥(乾薑、豆蔻)防寒凝復結,青皮、檳榔調氣機,使「積去則痢自止」。
  2. 酒食傷中者:巴豆與杏仁協同,通腑泄濁;丁香、蓽澄茄醒脾化濕,解酒食之穢濁。
  3. 虛弱久積者:黃蠟、百草霜護正,木香、乳香調氣血,使攻不傷正,適合「慢病輕投」之治則。

四、小結

此方結構嚴謹,峻烈(巴豆)與溫和(黃蠟)並用,攻補兼施,體現「去積滯不傷脾陽,行氣血兼顧固護」的思路,符合宋代以後「重脾胃、調氣機」的方劑演變特徵,尤其適用於寒熱夾雜、虛實並見之積滯病證。

傳統服藥法


黃蠟(真者)10兩,巴豆100粒(去皮,研為粉,用紙數重裹捶,油透再易紙,至油盡成白霜為妙),乳香(銼,研)3錢,杏仁70枚(去皮尖,研細,依巴豆法去油),丁香1兩(懷乾),木香1兩(濕紙裹,煨),乾薑1兩(炮),肉豆蔻1兩(面裹,煨),蓽澄茄1兩,檳榔1兩,青皮1兩(湯洗,去瓤、炒),百草霜1兩(篩細),片子薑黃1兩。
健脾進食,消磨積滯。
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乳香外, 余並為細末,卻同前四味拌和研勻,先將上項黃蠟10兩,於銀、石器內熔化作汁,用重綿濾去滓,以無灰好酒1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數滾取起,候冷,其蠟自浮於酒上,去酒不用,春夏修合,用清麻油1兩,秋冬用油1兩半,於大銀器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同化作汁,乘熱拌和前項藥末,十分均勻了,候稍凝,分作劑子,用罐子盛之,半月後方可服。如服,旋丸如蘿蔔子大。
20-30丸至50丸,臨睡時常服之;若欲治病,不拘時候。
盧氏感應丸(《得效》卷四)、如神木香丸(《得效》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盧氏異方感應丸, 出處:《局方》卷三(新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黃蠟(真者)10兩,巴豆100粒(去皮,研爲粉,用紙數重裹捶,油透再易紙,至油盡成白霜爲妙),乳香(銼,研)3錢,杏仁70枚(去皮尖,研細,依巴豆法去油),丁香1兩(懷乾),木香1兩(濕紙裹,煨),乾薑1兩(炮),肉豆蔻1兩(面裹,煨),蓽澄茄1兩,檳榔1兩,青皮1兩(湯洗,去瓤、炒),百草霜1兩(篩細),片子薑黃1兩。 主治:健脾進食,消磨積滯。主治:寒熱瀉痢,酒食醉飽及虛弱人久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