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丁香煎以丁香為主要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之功效。其溫暖脾胃之陽氣,可有效緩解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 丁香辛香走竄,能直達病所,對寒凝氣滯、胸脘痞悶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小丁香煎以丁香為主要藥材,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並能有效緩解胸脘痞悶等寒凝氣滯之症。
小丁香煎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小丁香煎主治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而木香能行氣消滯,緩解胃腸道痙攣,進而達到止痛效果。
- 理氣和中:木香能理氣和中,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促進消化吸收。小丁香煎中加入木香,有助於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藥效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小丁香煎」中,硇砂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硇砂性寒味甘,能夠解毒殺蟲、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硇砂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殺蟲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小丁香煎中包含粉霜,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粉霜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丁香辛溫燥烈之性,使其藥力溫和,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療效: 粉霜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疾病,與丁香共同作用,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粉霜的加入,使小丁香煎的藥性更為平和,功效更為全面,更適合於各種人羣使用。
小丁香煎方中包含五靈脂,其原因在於兩者藥性互補,協同作用以達治療效果。
五靈脂性味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小丁香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善於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小丁香煎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滿等症。五靈脂加入其中,一方面可助小丁香溫中散寒,另一方面可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使藥效更顯著,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小丁香煎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止嘔: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胃寒嘔吐者,可與小丁香等藥物配伍,起到溫胃止嘔的作用。
- 調和脾胃:肉荳蔻還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之功效,可與小丁香共同調理脾胃功能,增強其止嘔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小丁香煎」中,巴豆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攻下逐水、殺蟲解毒的功效。巴豆性熱味辛,能夠攻下逐水、殺蟲解毒,適用於治療水腫、蟲癬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水腫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丁香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積滯,心腹疼痛」,其核心病機為氣滯、寒凝、食積所致之脘腹痞滿、脹痛或刺痛。積滜停滯中焦,阻礙氣機,故見疼痛;若兼寒邪,則痛勢綿綿,遇寒加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止痛(調暢氣機)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直達脾胃以解寒凝氣滯。
- 木香:辛香走竄,行氣導滯,尤善消脘腹脹滿,與丁香配伍,增強理氣之力。
攻逐積滯(消積破結)
- 硇砂:鹹苦辛溫,軟堅散結,專攻頑痰瘀血積塊。
- 粉霜(輕粉):辛冷有毒,通利二便,逐水消腫,與硇砂協力破除有形實邪。
- 巴豆: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開通閉塞,針對沉寒痼冷或膠結積滯。
化瘀健脾(兼顧氣血與運化)
- 五靈脂:苦甘溫,活血化瘀,緩解血瘀氣滯之刺痛,與行氣藥搭配,氣血並治。
- 肉豆蔻:辛溫澀腸,溫中行氣,既防巴豆、硇砂瀉下太過,又助脾胃運化。
製劑與服用特點
- 全方研末為粟米大丸,劑型小巧,減緩峻藥烈性,避免傷正。
- 米飲送服:借穀氣護胃,緩和硇砂、巴豆之毒性,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結合行氣、化瘀、攻積三法,針對寒、氣、血、食交織之積滯證。辛溫藥群(丁香、木香、巴豆)散寒開結,配合硇砂、粉霜攻逐痰瘀,五靈脂活血,肉豆蔻固護中焦,體現「通不傷正」的配伍思想,適用於體實邪盛之頑固積滯疼痛。
傳統服藥法
丁香3兩,木香3兩半,硇砂1兩,粉霜1兩,五靈脂15兩,肉豆蔻30個,巴豆30個。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5-7丸,食後米飲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丁香煎,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丁香3兩,木香3兩半,硇砂1兩,粉霜1兩,五靈脂15兩,肉豆蔻30個,巴豆30個。 主治:積滯,心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