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頂珠丸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行氣止痛之效。頂珠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而木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部疼痛。
- 健脾和胃:木香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頂珠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之藥,如陳皮、白朮等,與木香共同作用,可使藥效更佳,更利於治療頭風、眩暈等症。
頂珠丸中包含丁香,其主要原因為丁香的溫熱辛香之性,可發揮以下作用:
- 溫中散寒: 丁香性溫,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 丁香辛香走竄,可行氣活血,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對於頭部、胸腹等部位的疼痛有療效。
此外,丁香還具有止嘔、降逆、闢穢等功效,在頂珠丸中可起到多方面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整體療效。
頂珠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表,利濕消腫 的功效。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利濕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在頂珠丸中,淡豆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 清熱解表,消除外感風熱所致的頭脹痛、發熱等症狀;同時,淡豆豉的 利濕消腫 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因此,淡豆豉的加入,可以 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頂珠丸所針對的病症。
頂珠丸中含有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痛:硇砂性寒,具有驅風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頭風、頭痛等症狀。頂珠丸作為治療頭痛、眩暈等頭部疾病的方劑,硇砂的加入可發揮其驅風止痛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 開竅醒神:硇砂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改善頭部昏沉、神志不清等症狀。頂珠丸中加入硇砂,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開竅醒神效果,提高療效。
頂珠丸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心安神之功效,可平息心火,安定心神,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狀。
由於硃砂具毒性,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且需控制劑量,不可自行服用。
頂珠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攻堅破積:巴豆性峻烈,能瀉下攻積,對於積聚於胃腸的痰飲、食積、瘀血等病症,有良好的通利作用,可助藥力直達病所,達到化積消瘀之效。
- 引藥入肝:巴豆性辛溫,能走肝經,具有引藥入肝之效。頂珠丸中其他藥物如皁角刺、桃仁等,皆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巴豆的加入可助其藥力直達肝臟,更有效地疏通肝經,解除肝鬱氣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頂珠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積氣塊痛、久年脾積癖瘕之疾」,屬古代中醫對「積滯證」的範疇。
- 積氣塊痛:指氣機鬱結,痰瘀凝滯形成的實性包塊,伴隨疼痛,屬「癥瘕積聚」表現,常見於脘腹痞硬、攻竄作痛等症。
- 久年脾積癖瘕:強調病程遷延,脾運失司(脾胃功能長期失調),致痰濕、瘀血積聚成有形之邪(癖瘕),類似現代所謂慢性消化系統腫塊或組織增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頂珠丸以「攻積破滯」為核心,結合行氣、溫通、散結之法,其方劑結構可分三層:
攻逐有形之邪(峻下導滯)
- 巴豆(主藥,去油減毒):辛熱大毒,具強烈瀉下冷積、破癥瘕之效,針對頑固積聚。
- 硇砂(醋製緩烈):消積軟堅、化瘀散結,助巴豆攻逐陳久癖塊。
行氣通滯(調暢氣機)
- 木香:辛散苦降,行脾胃滯氣,緩解積滯脹痛。
- 丁香:溫中降逆,兼散寒結,助氣行則積消。
輔助藥性(兼顧標本)
- 淡豉:宣鬱除煩,佐制巴豆、硇砂之燥烈。
- 朱砂:鎮心安神,防攻伐太過擾神,另可作丸衣防腐。
- 陳米飯:和胃護中,緩和峻藥傷胃之弊。
治療原理推演
全方以「通因通用」為則,針對脾虛運化無力→痰瘀互結→積塊形成的病理鏈條:
- 巴豆+硇砂直接攻逐有形實邪,破除膠結;
- 木香+丁香調氣機升降,消脹止痛;
- 淡豉+朱砂協調寒熱偏性,兼顧心神。
服法強調「臨睡服、嚼煨薑後吞藥」,既借薑溫中散寒以助藥力,又利用夜間陽氣內藏之機,使藥效直達病所。
總結
頂珠丸屬「瀉下消積」之峻劑,通過辛熱攻逐、行氣散結的配伍,專治沉痾積滯,體現古代「以通為補」的治療思維,適用於體實邪盛之證。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分,丁香1分,淡豉1分,硇砂(醋浸半日,並曬乾)1分,朱砂(研細)1分,巴豆(去油)1錢半。
上為末,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輕者每服1丸,重者每服2丸,臨睡先嚼煨美如指許咽下,次以冷熱水吞藥,不得嚼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氣行血之功,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頂珠丸, 出處:《直指》卷五。 組成:木香1分,丁香1分,淡豉1分,硇砂(醋浸半日,并曬乾)1分,朱砂(研細)1分,巴豆(去油)1錢半。 主治:積氣塊痛,久年脾積癖瘕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