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棗丸方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聖棗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食少、泄瀉等症,而木香能溫中行氣,緩解脾胃寒凝所致的疼痛,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
-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能祛除脾胃濕氣,健脾利濕。聖棗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燥濕健脾功效的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共同起到燥濕健脾、溫中行氣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聖棗丸方中使用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瀉固腸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聖棗丸中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消化道不適。
- 行氣止痛,溫腎壯陽: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肢體冷痛,以及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宮寒不孕等症,丁香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丁香在聖棗丸中,發揮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等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消化道疾病。
「聖棗丸」方劑中含有「硇砂」,此乃因硇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方中以硇砂配伍其他藥材,旨在針對特定病症,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然而,硇砂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方能發揮藥效,避免不良反應。
聖棗丸方中加入粉霜,其用意主要在於:
- 滋陰潤燥:粉霜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的功效。配合聖棗丸其他滋補藥材,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滋陰潤燥,改善因陰虛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
- 緩解藥性:聖棗丸以溫補藥材為主,粉霜的加入可起到一定的緩解藥性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刺激。
總之,粉霜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聖棗丸的滋陰潤燥功效,還能調節藥性,使其更適合患者體質,提高療效。
聖棗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消積: 輕粉性寒,善於殺蟲解毒,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有較好的驅除作用。聖棗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積食、蟲積腹痛等症狀,而輕粉的加入有助於消滅腸道寄生蟲,達到驅蟲消積的效果。
- 清熱瀉火: 輕粉亦有清熱瀉火之效,可用於治療因積食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聖棗丸中包含一些溫補藥物,如肉桂、甘草等,加入輕粉可起到平衡作用,避免溫補過度,導致上火。
聖棗丸方劑中包含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乾漆性溫燥,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乾漆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而減輕疼痛,加速癒合。
聖棗丸整體以溫陽散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乾漆的加入則加強了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其在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狀方面更具療效。
「聖棗丸」方劑中含有芫花,主要原因是:
- 瀉下逐水:芫花性溫,味辛,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病症,可藉由其瀉下作用,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祛風止痛:芫花亦有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可藉由其溫通經絡的作用,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然而,芫花性峻,使用時需謹慎,應遵照醫師指示服用,不可擅自服用。
聖棗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聖棗丸以補益脾胃為主,橘皮的加入能幫助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提升藥效。
2. 緩解藥性:方中多用甘溫藥材,容易燥熱傷陰。橘皮性溫,但兼具清熱作用,能緩解方中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過於滋膩,更利於脾胃吸收。
因此,橘皮在聖棗丸中起著理氣健脾、緩解藥性的作用,使方劑更為平和有效。
聖棗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為:
-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可鎮心安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 清熱解毒: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內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聖棗丸為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與功效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後方可使用。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自行服用,避免造成不良反應。
聖棗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之效,可強力瀉下腸道積滯,故用於治療便祕、積滯腹痛等症。
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能燥濕化痰,逐瘀消積。但其毒性較大,需慎用,不可單獨服用,需與其他藥材配伍,以緩解其毒性,發揮其通便之效。
聖棗丸中以巴豆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藥材,如大黃、芒硝等,以達到通便瀉積的效果,同時降低巴豆的毒性。
主治功效
聖棗丸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幼幼新書》與《朱氏家傳》皆提及聖棗丸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癇疾等症。而長沙醫者丁時發更明確指出其主治為小兒驚風、癇疾。綜觀聖棗丸組成藥物及其功效,我們可以初步分析其治療原理:
聖棗丸方中,藥物組成複雜,藥性峻烈,藥物功能多樣且兼顧攻毒、瀉熱、通經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古代醫家對小兒驚風、癇疾病機的認識,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症狀。其治療策略可能為:
瀉熱解毒,熄風止痙: 方中包含多種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例如芫花、粉霜、輕粉等。這些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積熱,降低痙攣發作的頻率和強度。其中,芫花利水消腫,亦可間接協助排除體內毒素。 巴豆峻下瀉熱,雖藥性猛烈,但在古方中偶爾以小劑量使用於急症,可能旨在快速清除體內熱毒。 硝砂攻毒殺蟲,化癥消癰,也輔助清熱解毒。
理氣活血,通經散結: 木香、橘皮理氣和胃,行氣止痛,可以緩解由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症狀。乾漆活血化瘀,通經散結,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滯消散。
溫中散寒,安神定驚: 丁香溫中散寒,降逆止呃,可以溫補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症狀。紅砂鎮靜安神,清心開竅,則有助於安撫心神,平復驚恐,減少驚厥發作。
需要注意的是,聖棗丸組成中包含多種峻猛之品,例如巴豆、芫花、輕粉等,其毒性較強。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劑量與服用方法至關重要,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患者病情精準判斷,現代臨牀應用應謹慎。 古方中“每服一丸,薄荷湯化破或吞下”的服用方法,也暗示了其藥性之烈,並非可隨意使用的藥物。
總而言之,聖棗丸治療小兒驚風、癇疾的機理,可能在於通過瀉熱解毒、理氣活血、溫中散寒、安神定驚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以達到熄風止痙、緩解症狀的目的。其藥性峻烈,現代應用需格外謹慎,不能輕易仿效。 古方中提到的劑量及服用方法,僅供參考,切勿自行使用。
傳統服藥法
木香2錢,丁香2錢,硇砂2錢,粉霜2錢,輕粉2錢,乾漆2錢,芫花2錢,青橘皮2錢,朱砂2錢,巴豆霜2錢。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3丸,用棗湯吞下。
《永樂大典》引本方用法:棗肉為丸,薄荷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大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棗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丁時發方。 組成:木香2錢,丁香2錢,硇砂2錢,粉霜2錢,輕粉2錢,乾漆2錢,芫花2錢,青橘皮2錢,朱砂2錢,巴豆霜2錢。 主治:小兒驚風,癇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