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萬應丸作為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硃砂,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能夠清心安神,解毒消腫。這些特性使其在治療心煩失眠、驚悸等症狀中的應用尤為突出。硃砂在方劑中的存在,可以加強其他藥材的療效,達到協同作用。
此外,硃砂在中醫理論中還有收斂的功能,能夠幫助修正脾胃虛弱引起的不適,增強整體健康狀況。它還被認為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對於各種由心神不安引發的疾病,均可起到調理的作用。在硃砂萬應丸中,硃砂不僅是祛除病邪的主要成分之一,更是提升整體方劑療效的關鍵所在。因此,加入硃砂使得硃砂萬應丸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更具優勢,能夠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療癒效果。
硃砂萬應丸中包含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硇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硃砂本身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鎮驚安神之效力。
2. 解毒止痛:硇砂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功效,可以緩解因外邪侵襲導致的疼痛不適。此功效與硃砂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硃砂萬應丸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巴豆性峻烈,其毒性不容忽視,因此在方劑中必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並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嚴格控制劑量,才能發揮其瀉熱解毒之效,而不至於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朱砂萬應丸主治小兒積痢、久痢、滯痢及一切諸痢多日不癒者。古代醫家認為,痢疾遷延不愈多因積滯未清,或寒熱錯雜,氣血失調,需以攻逐積滯、調和寒熱為法。此方透過巴豆之峻下、硇砂之消積、朱砂之鎮驚,配合蠟質緩和藥性,針對小兒痢疾日久、邪實未去而正虛不甚者,達到「通因通用」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去皮膜,熬黑焦)
- 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於攻逐冷積、瀉下寒滯。此方經熬製去油(黑焦),毒性稍減,而瀉下之力轉為溫通,意在破除腸道積滯,尤適寒積久痢。
硇砂末
- 鹹苦辛溫,能消積軟堅、化瘀散結。與巴豆相配,增強攻逐腸道瘀滯之效,針對痢疾中後期之黏液血便、裡急後重。
朱砂末
-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小兒痢疾易伴隨驚擾,朱砂可安定心神,兼制巴豆、硇砂之燥烈,寒熱互佐。
蠟與棗
- 蜂蠟甘淡,緩和藥性、保護腸膜;棗(未明言入藥,或為賦形)可調和中焦。二者共製為丸,減緩巴豆對胃腸之刺激,使藥力漸釋。
用藥配伍邏輯
此方以「通瀉積滯」為核心,結合「寒熱並調」:
- 巴豆+硇砂:辛熱與鹹溫相須,消積通腸,破除膠結之邪。
- 朱砂制約:以寒制熱,防止辛熱傷陰,兼清熱毒。
- 蠟丸緩攻:峻藥緩投,避免暴瀉傷正,適合小兒體質。
服法辯證:
- 白痢(寒濕偏重)以艾湯溫下;赤痢(熱毒偏盛)以黃連湯清解;水穀痢(積滯水濕)直接新水送服,體現「因證施治」之靈活性。
此方體現古代「以瀉為補」思維,針對痢疾邪實未去者,先攻後養,契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
傳統服藥法
朱砂末1錢,硇砂末1錢,巴豆7個(去皮、膜),蠟2,棗大許。
於銚子內先熔蠟化,入巴豆熬至黑焦,去巴豆不用,卻入上二味,攪極勻,放凝為劑。
如用,旋丸如綠豆大,每服2丸,白痢艾湯送下;赤痢,黃連湯送下;赤白痢,黃連艾湯送下;水谷痢,新水送下。乳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萬應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朱砂末1錢,硇砂末1錢,巴豆7個(去皮、膜),蠟2棗大許。 主治:小兒積痢、久痢、滯痢、一切諸痢,多日不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