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濟泄丹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燥濕止瀉: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脾虛濕困、水瀉不止的泄瀉,木香能溫脾燥濕,固澀止瀉,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理氣止痛: 木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泄瀉常伴有腹痛,木香能理氣止痛,緩解腸道痙攣,減少腹痛的發生。
因此,濟泄丹中加入木香,既能燥濕止瀉,又能理氣止痛,有助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泄瀉。
濟泄丹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濟泄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嘔吐等症狀,丁香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脾胃的損害,從而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 行氣止痛:丁香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一些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部冷痛、腸鳴腹瀉等症狀,丁香可以溫中行氣,緩解疼痛,改善腸胃功能。
總之,丁香在濟泄丹方劑中發揮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效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嘔吐等症狀。
濟泄丹方劑中包含「粉霜」,其主要原因在於:
- 固澀止瀉: 粉霜味甘、澀,性平,入脾、胃經。其收斂止瀉作用強,能有效控制腸道蠕動,減少糞便排出,對因脾胃虛弱、腸道失調導致的泄瀉有顯著療效。
- 健脾益氣: 粉霜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根本上提升機體抵抗力,進而減輕泄瀉症狀。
綜上所述,濟泄丹方劑中加入粉霜,旨在通過其固澀止瀉、健脾益氣的雙重功效,達到止瀉固腸、健脾和中的目的,有效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泄瀉。
濟泄丹方劑中包含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原因:
- 止瀉固澀: 五靈脂味辛、性溫,入脾經,具有止瀉固澀之效。其能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並能止血止痛,有助於治療泄瀉。
- 活血化瘀: 五靈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有助於緩解泄瀉引起的腹部疼痛。
因此,濟泄丹方劑中加入五靈脂,旨在通過其止瀉固澀和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泄瀉的目的。
濟泄丹方劑中含有肉荳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固澀止瀉: 肉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澀腸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或脾氣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肉荳蔻可溫脾止瀉,固澀止脫,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 暖脾胃: 肉荳蔻溫暖脾胃,可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濟泄丹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富含單寧酸,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並能殺滅腸道內的致病菌,有效控制腹瀉。
- 固澀止汗: 訶子除止瀉外,亦有固澀止汗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汗多、自汗、盜汗等症狀,訶子能收斂固澀,減少汗液分泌,緩解相關症狀。
綜上所述,訶子在濟泄丹方劑中,發揮著收斂止瀉、固澀止汗的功效,是治療泄瀉、汗多等症狀的重要藥物。
濟泄丹中加入硇砂,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的作用。硇砂性寒,味鹹,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達到止瀉目的。
此外,硇砂還具有殺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進一步減輕腹瀉症狀。因此,在濟泄丹中加入硇砂,能夠起到雙重作用,有效控制腹瀉,緩解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泄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涵蓋內科、兒科及婦科病症,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滯痰積」之證,其核心病機為「寒、積、滯」三者交互為患。
脾胃虛寒證:
- 「脾虛積冷,胃脘停寒」指中焦陽氣不足,寒凝氣滯,導致「心下堅滿、二脅脹痛」,甚則「霍亂吐瀉」。方中木香、丁香溫中行氣,肉豆蔻、訶子澀腸止瀉,契合虛寒性消化道功能紊亂。
- 「中酒痰逆」則因寒濕困脾,痰飲內停,酒毒傷胃,需溫化寒痰。
小兒疳積與乳食停滯:
- 「五疳八痢」為小兒長期乳食不節,脾胃受損,繼發營養失調與感染(如蛔蟲、潮熱)。
- 「食癖、奶胎瘧」與飲食積滯化熱有關,方中硇砂、粉霜、信石(砒霜)具殺蟲消積之效,五靈脂活血化瘀,共奏攻積導滯之功。
婦人血瘀證:
- 「胎前産後血塊」屬寒凝血瘀,硇砂、五靈脂可散瘀通結,配伍溫裏藥以助血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溫裏行氣為本:
- 木香、丁香:辛溫走竄,醒脾開胃,化解氣滯脹滿。
- 肉豆蔻、訶子:溫澀並用,固腸止瀉,針對虛寒滑脫之瀉痢。
攻積殺蟲為標:
- 信石(砒霜)、粉霜:毒性強烈,古代用於殺蟲消疳,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如小兒丸如菜子大)。
- 硇砂:腐蝕性強,破積軟堅,針對痰瘀血塊。
活血化瘀兼顧:
- 五靈脂:疏通血脈,助消心下堅滿及婦人血塊。
劑型設計與藥引:
- 以糯米粉為黏合劑,和緩峻藥之性;朱砂、麝香為衣,既可鎮驚(小兒疳證常見驚搐),又能引藥透達。
- 大人配伍「江子(巴豆)末」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符合「隨證加減」思路。
總結:濟泄丹以溫中行氣為基礎,結合毒藥攻積、活血化瘀等法,體現「寒者溫之」「積者削之」的治療原則,尤其針對脾胃虛寒合併實積(蟲積、食積、血瘀)的複雜病證。然方中多峻烈有毒之品,組方邏輯反映古代「以毒攻毒」的用藥思想,臨床運用須精確辨證與量化控制。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兩,丁香1兩,信(另研)1兩,粉霜(另研)1錢,五靈脂1兩半,肉豆蔻半兩,訶子(去油,春4錢半,夏3錢半以上,秋3錢半以下,冬4錢半以上),硇砂(春3錢半,夏3錢,秋3錢,冬3錢半)。
上為末,好糯米粉煮餅為丸,生朱砂,麝香為衣;大人丸如芥菜子大,小兒丸如菜子大。
小兒1歲每服3丸,3歲每服5丸,大小加減服。大人每服1兩末加江子末半錢,每服15-20丸,隨湯物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濟泄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引《經驗秘方》。 組成:木香1兩,丁香1兩,信(另研)1兩,粉霜(另研)1錢,五靈脂1兩半,肉豆蔻半兩,訶子(去油,春4錢半,夏3錢半以上,秋3錢半以下,冬4錢半以上),硇砂(春3錢半,夏3錢,秋3錢,冬3錢半)。 主治:脾虛積冷,胃脘停寒,食物多傷,不能克化,心下堅滿,二脅脹痛,霍亂吐瀉,中酒痰逆;小兒五疳八痢,乳食失節,蛔蟲上攻,時發潮熱,食癖,奶胎瘧,食瘧;婦人胎前産後血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