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丁香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五靈脂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小丁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五靈脂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配合丁香溫陽散寒: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五靈脂與丁香相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溫陽散寒,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小丁香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丁香可起到溫暖脾胃、止痛止嘔的作用。
- 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以及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冷、陽痿早洩等症狀,丁香可起到活血化瘀、溫補腎陽的作用。
小丁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具有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小丁香丸主治寒邪客胃,氣滯不通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木香可以理氣散寒,緩解胃腸痙攣,起到止痛作用。
- 燥溼健脾:木香還具有燥溼健脾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虛寒,脾失健運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小丁香丸中加入木香,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健脾止瀉的效果,提高藥效。
小丁香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狀,肉荳蔻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固澀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痢不止等症。小丁香丸中加入肉荳蔻,可以增強其固澀止瀉的作用,更好地治療腹痛、腹瀉等症狀。
小丁香丸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之效。
在小丁香丸的組成中,巴豆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其峻下之性,可以迅速排除腸道積滯,達到通便止痛之效;其消腫散結之性,則有助於化解瘀血、消散腫塊。
因此,在小丁香丸中使用巴豆,是為了充分發揮其峻下逐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丁香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範圍主要與「氣滯、寒凝、食積」相關的症狀,具體包括:
- 氣機壅滯:心腹脹悶、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皆因氣行不暢,升降失司所致。
- 寒凝中焦:元臟冷氣上攻迷悶,顯示患者可能兼有陽虛寒證。
- 小兒宿食不消:因飲食積滯,氣機受阻,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綜合而言,此方側重於「行氣消滯、溫中散寒」,兼能化積止痛。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分類與配伍
- 行氣降逆:
- 丁香、沉香:辛溫芳香,善降逆氣,溫中止嘔,解除胸膈痞悶。
- 茴香、檳榔:茴香溫肝腎,散寒止痛;檳榔破氣導滯,協同調暢三焦氣機。
- 溫中散寒:
- 肉桂、荜茇:溫補命門之火,散寒止痛,針對「元臟冷氣」之根本。
- 消積化滯:
- 肉豆蔻:溫中行氣,固腸止瀉(夏加者,防暑濕傷脾)。
- 阿魏、巴豆:阿魏消痞散結;巴豆峻下冷積,通導滯氣(「不出油」減其峻烈之性)。
- 乳香:活血行氣,助止痛效果。
2. 方劑設計思維
- 攻補兼施:以溫藥(丁香、肉桂)為主,佐以破氣(檳榔)、消積(巴豆)之品,既溫補臟腑,又疏通壅滯。
- 動靜結合:沉香、乳香行氣兼鎮痛;白米粥為丸緩和藥性,避免傷正。
- 季節加減:冬加檳榔增強破滯,夏加肉豆蔻防濕滯,體現「因時制宜」思路。
3. 治療原理
- 氣滯寒凝:辛溫藥物群(丁香、沉香、肉桂)暢通氣機,散寒開鬱。
- 宿食積滯:巴豆、阿魏、檳榔攻逐痰食,從二便分消積滯。
- 標本兼顧:既解當下脹悶刺痛(治標),又溫補元陽(治本),適合慢性氣滯兼寒者。
此方體現「通則不痛」之法,針對寒、氣、食三因交結之證,展現中醫「複方配伍」的立體調治特色。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分,沈香(銼)1分,乳香(研)1錢半,茴香子半兩(炒),桂(去粗皮)半兩,檳榔2枚(冬加2枚,銼),肉豆蔻2枚(夏加2枚,去殼),蓽茇半兩,阿魏(研)少許,巴豆15枚(去皮心,不出油,別研)。
消化滯氣。
上藥除研者外,搗羅為末,次入乳香、巴豆、阿魏令勻,煮白米粥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生薑湯送下。如胸膈氣不和,及元臟冷氣,上攻迷悶,加至10丸,溫酒送下;常服熟水亦得。要微動,以意加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丁香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丁香丸, 出處:《局方》卷三。 組成:五靈脂12兩,丁香3兩,木香1兩半,肉豆蔻(去殼)30個,巴豆(去皮膜,出油)210個。 主治:消積滯生冷、留飲宿食,止痰逆惡心、霍亂嘔吐;常服順脾胃,進飲食。止嘔逆,利關膈,溫脾胃,進乳食,定心腹痛。主治:心腹脹悶,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小兒宿食不消。
小丁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丁香1分,沉香(銼)1分,乳香(研)1錢半,茴香子半兩(炒),桂(去粗皮)半兩,檳榔2枚(冬加2枚,銼),肉豆蔻2枚(夏加2枚,去殼),蓽茇半兩,阿魏(研)少許,巴豆15枚(去皮心,不出油,别研)。 主治:消化滯氣。主治:三焦脹滿,胸膈氣不和,及元臟冷氣,上攻迷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