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三仙丹

集成三仙丹

JI CHENG SAN XI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13%
膽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6%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集成三仙丹方中包含五靈脂,其主要原因在於五靈脂的活血化瘀功效。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散瘀止血之效。方中其他藥物如三七、丹參、川芎等皆有活血化瘀之效,五靈脂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五靈脂還有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集成三仙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常因脾胃氣滯,或肝氣鬱結而致腹痛,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健脾消食: 木香亦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促進消化,增加食慾。方劑中往往兼具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症狀,木香可增強脾胃功能,助消化。

總而言之,木香在「集成三仙丹」中扮演著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因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諸多症狀。

「集成三仙丹」方劑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巴豆具有峻下逐瘀之效,能強力瀉下,並驅除體內積滯瘀血。

方劑中加入巴豆,旨在針對一些寒凝血瘀、積滯難消的病症,如腹痛便祕、積食脹滿、跌打損傷等。巴豆的峻烈之性,能迅速攻破阻滯,使積聚之物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必須由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辯證施治,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集成三仙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飲食過度,導致有形食積壅塞腸胃,阻礙氣機運行。症狀表現為:

  1. 發熱不退:因食滯鬱而化熱,脾胃升降失常,鬱熱內生。
  2. 眼閉難開、人事昏沉:中焦氣機窒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影響神識清明。
  3. 四肢攤軟:脾主四肢,食積困脾,運化無力,氣血不達四末。

此證屬「食積夾熱,腑氣不通」,治法以消積導滯、通腑泄熱為主,使積滯去而脾胃氣機得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巴豆仁(製霜)

    • 主攻峻下冷積,能破頑痰宿食,通閉塞。經煨製去油(巴豆霜),減其辛烈之性,轉為緩攻,專消腸胃有形積滯。
    • 此方取其「通因通用」之力,藉瀉下清除腸胃壅滯,使邪有出路。
  • 五靈脂

    • 性溫味甘,入肝脾經,善活血化瘀、消積止痛
    • 與巴豆配伍,既能助其行氣破積,又可防瘀血阻滯致痛,協調氣血運行。
  • 南木香

    • 辛溫行氣,專入脾胃,能醒脾調中、行氣導滯
    • 化解食積氣滯,改善腹脹滿悶,並防巴豆攻伐傷正。
  • 外衣與輔料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緩解食積所致煩躁昏沉。
    • 醋糊丸:醋性收斂,兼助消積,平衡巴豆峻烈之性。

2.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巴豆攻積為主,佐以木香行氣醒脾,五靈脂活血護絡,既瀉實邪,又顧護中焦。
  • 動靜結合:峻下(巴豆)配行氣(木香)、化瘀(五靈脂),使積滯得消而不留瘀。

3. 治療原理

  • 通腑泄熱:巴豆霜直瀉腸腑,排出宿食積滯,釜底抽薪以退熱。
  • 調氣活血:木香、五靈脂疏通脾胃氣機,改善氣血鬱滯。
  • 標本兼顧:急則治標(通下積滯),同時行氣活血以助脾胃功能恢復。

4. 與沆瀣丹合用之意

沆瀣丹(常見組成如檳榔、大黃、黃芩等)具清熱化積之效,二方同用可增強清熱導滯之力,尤適於食積化熱證。


三、總結

此方以巴豆霜為君,攻逐積滯;木香、五靈脂為臣佐,行氣活血,共奏「消積通腑、調氣退熱」之效。適用於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停之實證,展現「通下以和脾胃」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1錢,南木香5錢,巴豆仁40粒。上將靈脂、木香研為細末聽用,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40粒,去其肉上嫩皮,紙包水濕,入慢火中煨極熟,取起,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謂之巴霜,與前二味和勻,醋打面糊為丸,如綠豆大,以朱砂為衣,曬乾收貯。
每服5丸,或7丸、9丸,量兒大小加減。合沆瀣丹2-3丸同研爛,茶清調下。待其下後,其病立愈。
(原書同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小,不可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集成三仙丹,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五靈脂1錢,南木香5錢,巴豆仁40粒。 主治:小兒縱口飲啖,食物過多,有形之物,填塞腸胃之間,不能轉運傳送,脾氣抑鬱,所以發熱不退,眼閉難開,人事昏沉,四肢攤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