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氣丸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木香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 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促進消化功能,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對於消化不良、氣虛食少等患者,木香能起到調和脾胃、促進食慾的作用。
因此,消氣丸中加入木香,能有效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對於治療氣滯血瘀、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消氣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其 瀉下通便 的作用。巴豆性峻烈,具有 破氣消積 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腸道積滯,緩解氣滯腹脹、便祕等症狀。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方劑中往往會搭配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小兒氣疳,腹脹喘粗」,屬中醫「疳證」範疇,尤以氣機壅滯、脾胃運化失常為核心病機。小兒疳證多因飲食不節、蟲積或脾胃虛弱,導致氣滯、食積、水濕停聚,見腹部脹滿、喘息氣促(因腹壓迫胸膈)。「氣疳」強調氣行不暢,鬱結於中焦,故以消脹行氣、通滯散結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續隨子(千金子)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
- 功效峻下逐水、破血消癥,能通利二便,攻逐體內水濕與積滯,迅速緩解腹脹實證。
- 本方取其「破氣行水」之力,為攻堅主藥,針對氣滯水停之重症。
胡椒
- 性辛熱,歸胃、大腸經。
- 溫中散寒、下氣行滯,助脾胃運化,緩解寒凝氣滯之脹滿。
- 與續隨子配伍,一溫一通,共破陰凝之氣結。
丁香
- 辛溫,歸脾、胃、腎經。
- 降逆止嘔、溫中散寒,善治胃氣上逆之喘息(中焦氣滯影響肺降)。
- 助胡椒溫中,且調節氣機升降。
木香
-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經。
-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為「氣滯專藥」,能疏導三焦氣機,緩解脹滿。
- 與丁香協同,增強理氣寬中效果。
蠍梢(全蠍尾部)
- 辛平有毒,歸肝經。
- 息風止痙、通絡散結,古代用於小兒驚風、痰喘,此處取其「走竄通絡」之性,解痙緩喘(可能因氣滯引發膈肌痙攣)。
阿魏
- 辛溫,歸肝、脾、胃經。
- 消積散痞、祛痰殺蟲,善治肉食積滯與瘕瘕痞塊,化解頑固氣血瘀滯。
- 與續隨子同為「攻消」要藥,增強破滯之力。
配伍邏輯:
- 攻逐與行氣並用:續隨子、阿魏攻逐積滯,木香、丁香理氣調中,一瀉一調,標本兼顧。
- 溫通協同:胡椒、丁香溫中散寒,助氣化水行,適合寒濕或寒凝氣滯之證。
- 蟲藥通絡:蠍梢解痙通絡,緩解氣滯引發的喘息與腹痛。
治療原理:
此方以「破氣消脹」為核心,通過峻下逐水、溫中行氣、通絡解痙,解除中焦氣機壅塞,使水濕、積滯從二便排出。其立法偏於「攻邪」,針對小兒體質尚實、病程短暫之氣疳實證(若久病虛脹則非所宜)。淡醋湯送服,取其酸收緩和藥性,並引藥入肝脾以增強消積之效。
總結:消氣丸乃「通泄實脹」之劑,以辛溫走竄、攻逐理氣為特色,體現中醫「邪去則正安」的治疳思路,適用於氣滯水停、腹脹喘粗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續隨子(去殼研)50粒,胡椒50粒,丁香201枚,木香1錢,蠍梢14枚(炒),阿魏1字(研)。
上六味,搗羅四味為末,入研藥,合研勻,燒粟米飯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5-7丸,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木香1錢,蘿蔔子半兩(巴豆1分炒黃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小兒氣疳,腹脹喘粗。
消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續随子(去殼研)50粒,胡椒50粒,丁香21枚,木香1錢,蠍梢14枚(炒),阿魏1字(研)。 主治:小兒腹脹。
消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皂莢5挺(長約及尺,不蛀者,去皮子,水煮5-7沸,取出酥炙),防己1兩,人參1兩,射乾(不蚛者)1兩,桑根白皮(銼)1兩,甜葶藶(隔紙炒)1兩,知母(焙)3分,馬兜鈴30枚,檳榔7枚(銼)。 主治:上焦熱結,脾肺久壅,痰涕喘悶,腦昏背痛,常覺口乾咽澀,飲食無味,時覺煩躁,鼻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