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朱丸

靈朱丸

LING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4%
胃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朱丸方劑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靈朱丸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為主,五靈脂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2. 止痛止痙: 五靈脂亦具有舒筋活絡、止痛止痙的功效。靈朱丸治療跌打損傷時,往往伴隨疼痛和痙攣,五靈脂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靈朱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志,而硃砂可平定心神,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化瘀止痛: 硃砂亦可活血化瘀,對於心脈瘀阻、心痛胸悶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靈朱丸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靈朱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1. 攻積化瘀: 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瘀之效。靈朱丸用於治療積滯腹痛、症瘕痞塊等症,巴豆可強力攻破積滯,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腹: 巴豆辛溫走竄,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靈朱丸中其他藥物多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品,巴豆的引導作用可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靈朱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靈朱丸」主治「小兒食癇」,其證候特徵為:

  1. 乳食不消:因小兒脾胃虛弱,飲食積滯,運化失常,導致脘腹脹滿、噯腐吞酸。
  2. 心腹壅滯:食積化熱,氣機壅塞,出現腹痛、便秘或嘔吐等中焦不通之象。
  3. 四肢抽掣:食滯生痰熱,痰熱內擾肝風,引發肢體抽搐,類似癇證發作,但病機根源在於「食積」。

此方定位為「攻積通滯、化痰息風」,透過瀉下痰食積滯,間接平息肝風,屬「標急治標」之方,適用於實證明顯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五靈脂(去沙石)
    性溫味甘,入肝經血分,擅長活血化瘀、消積止痛。此處用於疏通中焦氣血瘀滯,緩解因食積導致的腹部脹痛,兼能化痰濁(《開寶本草》載其「治心腹冷氣,小兒五疳」)。

  • 朱砂(研,水飛)
    性微寒,重鎮安神、清心化痰。針對痰熱上擾引起的驚風抽搐,發揮鎮靜之效(《本草綱目》謂其「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

  • 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去油)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開通閉塞。此方用其「斬關奪門」之力,速除腸胃積滯(《神農本草經》言其「破癥瘕結聚,留飲痰癖」)。巴豆製法去油(巴豆霜),毒性稍減,仍保留其瀉下作用。

2. 組方邏輯

  • 攻積為主,佐以鎮驚
    以巴豆為君,直攻食積痰滯;五靈脂為臣,助其活血消積;朱砂為佐,鎮心安神,防痰熱擾神。三者協力,使「積滯去而風自息」。

  • 丸劑設計與劑量考量

    • 製成「黃米大」小丸,配合小兒體質,避免過劑傷正。
    • 取「或利或吐」為效,反映其雙向調節:巴豆既可催吐(刺激上焦),又能瀉下(通利下焦),依病位高低選擇性排除痰食。

3. 可能的治療機轉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瀉下導滯:巴豆刺激腸道蠕動,排出積食,降低腹內壓,緩解「心腹壅滯」。
  • 化痰鎮驚:朱砂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五靈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痰濁生成,間接平息抽搐。

三、總結

「靈朱丸」體現「通因通用」思路,針對小兒食積化熱生風之急症,以峻藥緩投(丸劑)、標本兼顧(瀉積+鎮驚)為特色,符合古代兒科「臟氣清靈,隨撥隨應」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去沙石)1分,朱砂(研,水飛)1分,巴豆5枚,(去皮心,研,紙裹去油)。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黃米大。
1-2歲兒每服2丸,乳食前溫水送下。取或利或吐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含有巴豆,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破血逐積的作用,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靈朱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五靈脂(去沙石)1分,朱砂(研,水飛)1分,巴豆5枚(去皮心,研,紙裹去油)。 主治:小兒食癇,乳食不消,心腹壅滯,四肢抽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