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喉散
CHAN H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纏喉散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巴豆的峻下逐瘀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殺蟲止痛之效。在纏喉散中,巴豆主要用於治療喉嚨腫痛、咽喉不利、聲嘶失音等症狀。由於巴豆的峻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進而緩解咽喉腫痛,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巴豆還有殺蟲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蟲咬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咽喉腫痛也有較好的療效。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纏喉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咽喉部位的炎症反應,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 鎮靜安神: 硃砂能鎮心安神,對於因熱毒上炎引起的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
然而,硃砂屬重金屬,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纏喉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在其組成中,雄黃的使用引起了不少關注。雄黃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的功效,這使得它在治療咽喉問題時,可以有效地減輕炎症反應,消除腫脹和不適感。
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亞砷酸,對於某些病菌和病毒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針對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在風寒或風熱感冒導致的喉嚨腫痛中,雄黃能夠迅速進入作用,舒緩疼痛,促進康復。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通常需要經過專業中醫師的指導。適當的劑量和配伍,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其療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纏喉散中的雄黃不僅是治療的有效成分,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對於安全用藥的重視與謹慎態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纏喉風為中醫急症喉科病名,屬「喉風」之一,特徵為咽喉腫痛緊縮、呼吸窒塞如纏繞,甚則窒息。其病機多因風熱痰火壅結咽喉,氣血瘀滯,經絡閉阻所致。古籍記載此症發病急驟,危重者須速治,否則恐致氣閉而亡。
「纏喉散」以白僵蠶為主藥,佐生薑汁,旨在祛風化痰、開結通閉:
- 祛風解痙:風邪上攻咽喉,致經絡攣急。白僵蠶味辛鹹,性平,能祛風止痙,緩解喉部肌肉痙攣。
- 化痰散結:痰火壅塞咽喉,白僵蠶可化痰散結,疏通氣道。
- 辛散開竅:生薑汁辛溫,助僵蠶散邪外達,並宣通氣機,改善呼吸窒塞。
此方簡峻,符合急症「藥專力宏」之原則,直接針對纏喉風的「風痰閉阻」核心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僵蠶:
- 藥性理論:辛能散風,鹹能軟堅,入肝、肺經。肝主筋,肺主氣,故能解喉部筋脈攣急,並宣肺氣開閉。
- 物理特性:其體僵直而具穿透性,古人取象比類,認為可「直透喉關」,破除纏繞之邪。
生薑汁:
- 協同增效:生薑汁辛烈,引藥上行咽喉,並能溫化痰涎,助白僵蠶化痰之力。
- 反佐制約:白僵蠶微寒,生薑汁性溫,可防寒涼凝滯之弊,適合寒熱夾雜之症。
配伍核心在於「動靜結合」:
- 白僵蠶「靜」而祛風化痰,生薑汁「動」而辛散開閉,二者一斂一散,共奏通喉開竅之效。
三、原理推演與潛在應用
此方雖簡,但體現中醫「急則治標」思維,尤其適用於:
- 痰阻氣逆:喉中痰鳴、呼吸不暢,白僵蠶可化痰,生薑汁降逆。
- 風邪襲絡:突發喉部緊縮感,僵蠶祛風解痙以鬆弛肌肉。
若兼熱毒熾盛,可加冰片、牛黃;若陽虛寒凝,可加附子汁等,隨證變通。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研細末)、生薑汁少許。
和水灌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 本方有毒,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纏喉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白僵蠶(研細末)、生薑汁少許。 主治:纏喉風。
纏喉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組成:巴豆霜3錢,上辰砂1錢,明雄2錢,倒退蟲7個。 主治:纏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