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丹砂雙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特性: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熱,鎮心神,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二、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毒等症。此外,硃砂還具有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等。
丹砂雙丸作為方劑,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丹砂雙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巴豆性峻,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瀉火通便、消積化痰之效。丹砂雙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痰熱壅盛、神昏譫語等症,巴豆的加入可起到瀉火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幫助清除體內積熱,緩解症狀。
2. 引藥入裏:巴豆性猛烈,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丹砂雙丸中其他藥物如丹砂、雄黃等,性均較緩,巴豆的加入可起到引藥入裏、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
丹砂雙丸方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強力瀉下作用,可與丹砂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
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之功效。其瀉下作用強,能迅速將體內積聚的水分和毒素排出,配合丹砂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痰濕等病症。
此外,甘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丹砂的藥效發揮。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丹砂雙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豐富的藥理作用。雄黃又稱為黃硫礦,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對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顯著效果。在中醫中,雄黃常被用於治療一些熱毒症狀,如咽炎、皮膚病等。此外,雄黃的燒結作用也能強化其他藥材的療效,因此它在配方中起到協調增效的作用。
然而,雄黃的使用也需謹慎,因其含有砷,過量服用可能造成毒性。因此,在使用丹砂雙丸時,應遵循醫師的指示,確保劑量適宜。透過合理的使用,雄黃能有效提升丹砂雙丸的整體療效,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此方劑的組成經過臨牀實踐的驗證,顯示了中藥在治療熱毒症狀方面的獨特優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丹砂雙丸」
甘遂性寒烈,屬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主治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但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此外,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甘遂。
硃砂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邪、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神不寧、煩躁不眠、咽喉腫痛、咽物妨悶、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瘡瘍腫毒、盜汗自汗、砒霜中毒、巴豆中毒、牽牛中毒、洋金花中毒、曼陀羅中毒、烏頭中毒、附子中毒、草烏中毒、川烏中毒、天雄中毒、南星中毒、半夏中毒、皁角中毒、藜蘆中毒等症。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雄黃外用有消腫解毒、殺菌止癢之效,常治皮膚瘙癢、蚊蟲叮咬、痔瘡出血、口腔潰瘍等症。但須注意用量,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中毒。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丹砂雙丸由硃砂、巴豆、甘遂、雄黃四味藥材組成,具有瀉下逐水、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從小就吃露水,脾胃虛弱,身體瘦弱。壯年時,常發熱驚啼,哺乳不長肉,吃不消化,腹瀉,身體消瘦。
總結
中藥方劑「丹砂雙丸」具有瀉下逐水、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從小就吃露水,脾胃虛弱,身體瘦弱。壯年時,常發熱驚啼,哺乳不長肉,吃不消化,腹瀉,身體消瘦。本方由硃砂、巴豆、甘遂、雄黃四味藥材組成,具有瀉下逐水、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丹砂雙丸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丹砂、巴豆(去皮心,灰汁煮半日,別研如泥)、甘遂(末之,炒令黃黑色)、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2丸,1月兒如粟米大,50日以上,如黍米大,日3次。兒稍大,即以意加之。服3日後,兒大行,專視之,若病未盡,藥必散出;如病癒,藥自全出者,勿復轉。不下者,增之;兒有強者,加之
乳母忌豬、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砂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丹砂、巴豆(去皮心,灰汁煮半日,别研如泥)、甘遂(末之,炒令黃黑色)、雄黃各等分。 主治:少小哺露痞堅,壯熱驚啼,哺乳不生肌肉,食不消化,下痢,骨肉消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