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雙丸

丹砂雙丸

DAN SHA S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5%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肝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5%
小腸經 5%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丹砂雙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特性: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熱,鎮心神,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二、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毒等症。此外,硃砂還具有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等。

丹砂雙丸作為方劑,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丹砂雙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巴豆性峻,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瀉火通便、消積化痰之效。丹砂雙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痰熱壅盛、神昏譫語等症,巴豆的加入可起到瀉火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幫助清除體內積熱,緩解症狀。

2. 引藥入裏:巴豆性猛烈,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丹砂雙丸中其他藥物如丹砂、雄黃等,性均較緩,巴豆的加入可起到引藥入裏、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

丹砂雙丸方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強力瀉下作用,可與丹砂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

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之功效。其瀉下作用強,能迅速將體內積聚的水分和毒素排出,配合丹砂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痰濕等病症。

此外,甘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丹砂的藥效發揮。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丹砂雙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豐富的藥理作用。雄黃又稱為黃硫礦,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對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顯著效果。在中醫中,雄黃常被用於治療一些熱毒症狀,如咽炎、皮膚病等。此外,雄黃的燒結作用也能強化其他藥材的療效,因此它在配方中起到協調增效的作用。

然而,雄黃的使用也需謹慎,因其含有砷,過量服用可能造成毒性。因此,在使用丹砂雙丸時,應遵循醫師的指示,確保劑量適宜。透過合理的使用,雄黃能有效提升丹砂雙丸的整體療效,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此方劑的組成經過臨牀實踐的驗證,顯示了中藥在治療熱毒症狀方面的獨特優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砂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哺露痞堅」——即哺乳不化、積滯成痞、腹部堅硬;「壯熱驚啼」屬熱邪擾神兼見驚風躁動;「哺乳不生肌肉」與「食不消化」反映脾胃虛弱,運化失司;「下痢」與「骨肉消瘦」則為長期營養失攝、形體羸弱之象。綜合而言,其病機核心為 「積滯內阻化熱,脾胃氣機壅塞」,導致營養無法吸收、邪熱擾動,甚而影響發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去皮心,灰汁煮製)

    • 關鍵藥味,性猛而辛熱,經灰汁煮後稍緩其峻烈之性,仍保留「攻積逐水」之效。針對「痞堅」與「食不化」,能 破腸胃有形之積滯,開通腑氣。
    • 與甘遂協同,形成「瀉下通閉」之力,使積滯從下而解。
  2. 甘遂(炒黃黑色)

    • 炒製後毒性略減,專入腸胃經, 逐痰飲、瀉水濕,尤其適用於「下痢」與「痞堅」之濕熱膠結病證。
    • 與巴豆配伍,一偏瀉水(甘遂),一偏攻積(巴豆),針對宿食、痰濕、熱毒等複合病理產物。
  3. 丹砂(硃砂)、雄黃

    • 丹砂質重鎮驚,清心解毒,針對「壯熱驚啼」之熱擾神明;
    • 雄黃燥濕祛痰、殺蟲闢穢,助消腸道濕濁蟲積。二者合用,既治標(驚熱),又輔助清理腸道濕熱蟲毒。
    • 此二藥亦為傳統「金石重鎮」思路,但需注意炒製與配伍以制其毒性。
  4. 煉蜜為丸

    • 蜂蜜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並 護胃潤腸,避免攻下太過損傷稚陰之體。
    • 丸劑形態適合小兒服用,且用量依年齡調整(粟米至黍米大),體現分階段給藥的精細化設計。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則:

  • 瀉實邪:通過巴豆、甘遂的強力瀉下,破除腹中積滯、濕熱、痰飲等病理產物,恢復腸腑傳導功能。
  • 清熱鎮驚:丹砂、雄黃清解內蘊之熱毒,安定神魂,截斷「積滯化熱→熱擾心神→驚啼不安」的惡性循環。
  • 標本兼顧:攻積為主,兼顧鎮驚止痢,使邪去而正安。若藥後「病癒,藥自全出」即停服,體現「中病即止」的用藥警戒。

適用邏輯
此方適用於 實證為主 的嚴重積滯(如小兒疳積重證),非單純虛弱之體所能承受。其設計反映古代對小兒「易虛易實」體質的權衡——以峻藥速去其邪,再調理脾胃,頗具「霸藥救急」色彩。

傳統服藥法


丹砂、巴豆(去皮心,灰汁煮半日,別研如泥)、甘遂(末之,炒令黃黑色)、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2丸,1月兒如粟米大,50日以上,如黍米大,日3次。兒稍大,即以意加之。服3日後,兒大行,專視之,若病未盡,藥必散出;如病癒,藥自全出者,勿復轉。不下者,增之;兒有強者,加之
乳母忌豬、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身體消瘦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砂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丹砂、巴豆(去皮心,灰汁煮半日,别研如泥)、甘遂(末之,炒令黃黑色)、雄黃各等分。 主治:少小哺露痞堅,壯熱驚啼,哺乳不生肌肉,食不消化,下痢,骨肉消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