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注丸

SHI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心經 15%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10%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注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走竄力強,能迅速直達腦部,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失語等症,可起到快速改善症狀的作用。
  2. 活血止痛: 麝香入心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總而言之,麝香在十注丸中起到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十注丸方劑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斑疹、吐血、衄血等。
  2. 鎮驚安神: 犀角能清心火,鎮心神,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狂躁不安等。

由於犀牛屬於瀕危動物,目前犀角已被禁止使用,臨牀應以其他藥材替代。

中藥方劑「十注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素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和腫瘤有良好的療效。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散結,幫助方劑改善毒素相關症狀。雄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解毒方面效果更為顯著。

十注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逐水: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瀉熱逐水之效。十注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甘遂可發揮其瀉水消腫的功效,幫助體內水分排出,緩解水腫症狀。
  2. 攻逐痰涎:甘遂還有攻逐痰涎的作用,對於痰溼阻滯,呼吸不暢等症也有輔助治療效果。十注丸中常與其他清熱化痰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利水、化痰止咳的功效。

中藥方劑「十注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是因為硃砂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硃砂能夠有效改善神經系統的不安和失眠,對於提升方劑的安神效果有顯著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安神鎮靜,幫助方劑穩定情緒。硃砂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安神方面效果更加明顯。

十注丸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其毒性較烈,能瀉熱通便、消腫散結,故用於治療寒凝血瘀、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此外,對於體虛、孕婦、腸胃虛弱者,需慎用或禁用巴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注丸」主治功效分析

「十注丸」乃古方峻劑,其組成包含麝香、犀角、雄黃、甘遂、紅砂及巴豆等數味藥材。綜觀古籍《醫心方》與《聖濟總錄》所載,此方主要針對「惡注」及相關病症,並兼具驅蟲之效。以下逐一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 惡注: 「注」者,古人認為是病邪侵襲人體,積聚於體內所致,種類繁多。「十注丸」所治之「惡注」,泛指病情兇險、症狀劇烈之「注」,包括《醫心方》所提及之氣注、勞注、鬼注、冷注、生人注、死人注、屍注、水注、食注、土注等諸種「注」。其病因複雜,多為情志不遂、勞累過度、外感邪氣或飲食不節所致,病程纏綿難癒。
  • 心痛不可忍,氣走連胸背,如刀刺: 這是「惡注」常見之臨牀表現。患者心胸劇痛,難以忍受,痛感沿著胸背部走竄,宛如刀刺般,痛苦異常。此症狀多因氣機阻塞、痰瘀內阻所致。
  • 蛔咬心: 蛔蟲侵擾心胸,引起疼痛。此為寄生蟲感染所致,與上述「惡注」同屬病理範疇,亦為「十注丸」之適應症。

治療原理

「十注丸」之組成,藥性辛烈,攻逐之性甚強,針對「惡注」與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開竅醒腦,活血散結: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醒神,能直達病所,推動氣機運行,使氣血運行通暢,散解積聚之邪,對「惡注」所致氣機鬱滯有良好療效。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犀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能清除體內蘊熱,並有止血作用,針對邪熱內盛、氣血逆亂之「惡注」有效。
    • 紅砂:清熱解毒,鎮心安神,助犀角清熱解毒之力。
  3. 殺蟲解毒,鎮靜安神:
    • 雄黃:具殺蟲解毒之功,能驅除體內寄生蟲,對蛔蟲所致之心痛有治療作用。此外,亦具鎮靜安神之效,可緩解心痛帶來之煩躁不安。
  4. 利水消腫,通便瀉下:
    • 甘遂:峻下逐水,能攻逐體內積水、痰飲等有形之邪,利水消腫,並能通便瀉下,排除體內濁邪,助攻散結。
    • 巴豆:藥性峻猛,能攻逐冷積,消癥破結,助甘遂逐邪之力。
  5. 綜合作用:
    • 此方諸藥合用,既能開竅醒腦、活血行氣,又能清熱解毒、殺蟲鎮靜,兼具利水消腫、通便瀉下之功。諸藥合力,能將體內之邪氣攻逐而出,並使氣血恢復正常運行,從根本上消除病症。

古代服法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服用「十注丸」需先將除麝香外的藥材粗搗篩過,每服五錢匕,以童子小便一盞、水半盞同煎至八分,去渣後加入麝香末一字,再煎一沸,溫服。並需空腹於每日中午及夜晚臨睡前各服一次,以微瀉為度。此服法可見古人對此方之重視,並強調藥物吸收與攻邪效果。

總結

「十注丸」乃古代治療「惡注」之峻劑,其組成藥物辛烈,具開竅醒腦、活血散結、清熱解毒、殺蟲鎮靜、利水消腫、通便瀉下等多重功效。此方以攻邪為主,力道強勁,可迅速緩解「惡注」所致之劇烈心痛,並驅除體內之邪氣,使氣血恢復正常運行。其治療原理乃是通過峻烈藥性,攻邪祛瘀,以達到治病目的。此方之組方思路體現了古人對「注」類疾病病因病機的深刻認識,及其攻邪扶正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麝香(研)1.5兩,犀角(鎊)2兩,雄黃(研)1.5兩,甘遂(微炒)1兩,丹砂(研)1分,巴豆30粒(去皮心膜,研出油盡)。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丸,空心米飲送下。如不吐利,漸加至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蛔蟲病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組成:麝香(研)1兩半,犀角(鎊)2兩,雄黃(研)1兩半,甘遂(微炒)1兩,丹砂(研)1分,巴豆30粒(去皮心膜,研出油盡)。 主治:惡註,心痛不可忍,氣走連胸背,如刀刺;蛔蟲心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