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神丸

五神丸

WU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17%
肝經 14%
腎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5%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神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其攻堅逐瘀的作用。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消積、殺蟲等功效。在五神丸中,巴豆主要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積食停滯、蟲積腹痛等症。由於巴豆性烈,需謹慎使用,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緩其毒性。

例如,五神丸中含有芒硝,其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以輔助巴豆發揮攻堅逐瘀之功。此外,甘草等藥物可以緩解巴豆的毒性,確保用藥安全。

五神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竅開竅,醒神定志: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神志昏迷、心悸怔忡、中風昏厥等症,麝香能快速穿透血腦屏障,發揮作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起到醒神定志的功效。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五神丸中其他藥物如遠志、石菖蒲、當歸、川芎等,也具有安神定志、活血化瘀的功效,麝香與之搭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快速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麝香在五神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安神定志、改善腦部循環的功效,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神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五神丸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硃砂可以平息心火,安撫神經,改善睡眠。
  2. 祛風止痙: 硃砂亦可祛風止痙,對於風邪入體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五神丸中亦含有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止痙作用,以達到治療效果。

五神丸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可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此外,白芷還具有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頭痛、牙痛等疼痛。

五神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白芷的加入有助於驅散風邪、通暢鼻竅、止痛止癢,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五神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作用,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適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盛所致的陽虛證。

五神丸作為治療陽虛證的常用方劑,其組成中加入附子,旨在溫補脾腎陽氣,促進陽氣生髮,從而達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治療效果。

五神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五神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蛔蟲、蟯蟲等症,雄黃可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並止癢消腫。

2. 清熱解毒: 雄黃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五神丸中加入雄黃,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進一步緩解小兒因蟲積所致的發熱、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神丸為古代治療瘧疾之專方,尤其針對瘧疾發作時的寒熱往來症狀。其強調於端午(五月五日)製作,取「陽極之日」的時令特性,結合五方藥物與民俗療法(如五家棕尖),反映古人對瘧疾屬「邪氣作亂」的認知,透過藥物與時空儀式強化驅邪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方配藥與五行理論

    • 東方(木):巴豆(瀉下逐水)、麝香(開竅活血)——「木性疏泄」,破陰邪凝滯,開通氣機。
    • 南方(火):官桂(溫陽散寒)、朱砂(鎮心安神)——「火性溫煦」,助陽氣以抗瘧邪寒戰。
    • 西方(金):白礬(燥濕消痰)、白芷(祛風散寒)——「金性收斂」,斂瘧痰濕濁,兼解表邪。
    • 北方(水):青黛(清熱解毒)、黑附子(溫腎助陽)或黑豆(補腎利水)——「水性潤下」,既清虛熱又固腎陽,防瘧邪深伏。
    • 中央(土):硫黃(補火助陽)、雄黃(解毒殺蟲)——「土性中和」,溫補脾胃,化解濕毒。
  2. 外用塞鼻的給藥邏輯

    • 瘧疾古稱「瘴氣」,認為邪從口鼻而入。麝香、白芷等具揮發性,塞鼻可直達肺竅(肺主皮毛),宣通衛氣,截斷瘧邪入侵途徑。
    • 巴豆、硫黃等辛烈之品外用,避免內服傷正,卻能通過黏膜刺激激發正氣抗邪。
  3. 「治未發時」的時機選擇

    • 瘧疾發作有週期性,未發時用藥可先安正氣,使邪無所附。方中溫藥(官桂、附子)與寒藥(青黛、雄黃)並用,調和陰陽,預截病勢。

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體現「通竅、溫陽、解毒、祛痰」四法,除瘧疾外,或可用於:

  • 外感夾濕濁:白礬、雄黃燥濕,白芷解表,適合暑濕穢濁之邪。
  • 寒性痰瘀阻竅:麝香配巴豆,可化痰開閉,類似中風閉證外用急救。

總結
五神丸以五方對應五行,外治結合內病,既反映古人對瘧疾「多邪雜合」的病機理解,亦凸顯中藥「氣味重濁」之品外用截瘧的獨特思路。其組方邏輯緊扣「開閉逐邪、調和陰陽」核心,符合傳統「異病同治」之理念。

傳統服藥法


東方:巴豆(去油)5錢,麝香1分;南方:官桂5錢,朱砂1錢;西方:白礬5錢,白芷2錢;北方:青黛5錢,黑附子3分;中央:琉黃5錢,雄黃1錢。
上於五月五日修制,各另包,按方放,午時取五家棕尖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用1丸,綿裹,於未發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如用了的藥還收藏,再有患者,用醋過,重又綿裹與患人。1丸可治8-9人
忌生冷、魚腥、雞、羊發物;以上之藥,忌火烘。
《醫方考》本方無黑附子,有黑豆三十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神丸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 五神丸不宜長期服用。
  • 五神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五神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 組成:東方:巴豆(去油)5錢,麝香1分;南方:官桂5錢,朱砂1錢;西方:白礬5錢,白芷2錢;北方:青黛5錢,黑附子3分;中央:硫黃5錢,雄黃1錢。 主治:瘧疾。

五神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自然銅半兩(火煅,醋淬,研細),川椒(去目)2錢半(炒出汗),當歸半兩(洗,焙)1錢,沒藥(别研)1錢,乳香(别研)1錢。 主治:整骨續筋,生肌。主治:打撲傷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