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疰丸

五疰丸

WU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8.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7%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疰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五疰丸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硃砂在此方中起到鎮心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精神症狀。

二、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一些外感熱病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五疰丸中加入硃砂,一方面可以配合其他藥材清熱解毒,另一方面也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等症狀。

五疰丸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心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五疰丸主要針對五種疰病,即瘧疾、疥癬、痃癖、癲癇、驚癇等,而雄黃可有效驅除蟲毒,抑制病邪,達到治病目的。
  2. 化瘀止痛: 雄黃亦有化瘀止痛之功效,可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五疰丸中所含其他藥物,如白附子、天南星等,亦具有解毒消腫之效,與雄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五疰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濕所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其中包含巴豆。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和通便作用,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寒濕積聚,促進腸道蠕動,達到排毒的效果。此外,巴豆的辛辣特性使其能夠驅寒,增加體內的陽氣,進而改善由寒濕引起的不適。此方劑的主要作用是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巴豆的引入使得整個方劑的效果更為顯著。

然而,巴豆的使用必須謹慎,因其劑量過大可能會導致腹瀉、噁心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五疰丸時,需要遵循中醫師的指導,以選擇合適的劑量和調配方式。整體而言,五疰丸透過巴豆的加入,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臨牀上對於寒濕困擾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療癒效果。

五疰丸中包含藜蘆,乃因其性寒,味苦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之功效。其毒性較強,但劑量控制得當,可有效治療疰夏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腹痛、嘔吐等症狀。

藜蘆在方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兼具燥濕止癢,以去除體內濕邪,緩解疰夏所致的皮膚瘙癢。此外,其殺蟲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抑制體內寄生蟲的繁殖,進一步改善疰夏症狀。

五疰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用於治療寒邪入侵、陽氣不足所致的五疰病症。

五疰病症多因外感寒邪,或脾腎陽虛,導致陽氣不足,寒凝血脈,而出現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此外,附子還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脈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五疰丸中包含蜈蚣,主要源於其藥性。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通絡、消腫止痛、解毒散結之功效。

蜈蚣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通經絡、散瘀血、解毒”的良藥,對於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瘰癧、惡瘡、毒蛇咬傷等症狀效果顯著。因此,將蜈蚣加入五疰丸,旨在藉由其藥性,達到驅除邪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治療五疰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集中於「邪氣穢毒」相關病症,涵蓋:

  1. 鬼疰、疰忤:古人歸類為外來邪祟或穢惡之氣侵體,症見莫名心痛、氣逆(上氣)、幻夢驚悸(厭夢),或疑似中蠱等精神形體異常。
  2. 疫癘毒邪:包括傷寒急症、時行疫病(傳染性疾病),強調「殺鬼解毒」,反映古代對疫毒具強烈攻逐傾向的治療思路。
  3. 積滯水飲:透過「破積去水」處理體內痰瘀、水濕停聚所致的結塊或脹滿。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毒邪攻逐核心

    • 巴豆(去心皮熬):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逐痰行水,為「開塞通閉」要藥,針對穢毒內壅、氣機驟閉(如口噤不開)之急症。
    • 甘遂(熬):瀉水逐飲,與巴豆協力破滯,清除臟腑留結之水濕積滯。
  2. 鎮邪解毒配伍

    • 丹砂(硃砂)、雄黃:均屬礦物藥,古代視為「辟穢鎮邪」聖品。丹砂安神定驚,雄黃殺蟲解毒,合用以制衡蠱毒、疫癘等「不正之氣」。
    • (熬):豆豉輕宣透邪,助解表宣鬱,為傷寒時疾常用,在此或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3. 溫陽托毒結構

    • 附子(炮):大熱之品,溫助元陽,振奮臟腑機能以抗邪。與巴豆、甘遂相配,形成「溫下」格局,適合寒毒內結或陽虛感邪之證。

配伍特點與原理關聯
全方以「毒攻毒」為核心,利用巴豆、甘遂峻猛之性破除有形之積滯,丹砂、雄黃鎮攝無形之邪祟,附子溫陽托毒,豉輕宣調和。此配伍體現古代「穢毒內結,急當攻逐」的治療思維,適用於邪盛正未虛之實證。若口噤不開,強行灌藥,亦反映古代對急症「藥力峻猛以救逆」的臨床取捨。

注意:此方含多種毒性成分(如巴豆、甘遂、雄黃),現代應用須嚴格考證適應症與劑量控管,本文僅就古籍記載析義。

傳統服藥法


丹砂(研)1兩,雄黃(研)1兩,附子(炮)1兩,甘遂半兩(熬),豉60粒(熬),巴豆60枚(去心皮,熬令變色)。殺鬼解毒。破積去水。
上藥治下篩,巴豆別研令如脂,乃更合搗取調。白蜜和之,藏以密器。
若有急疾,服胡豆2丸。不覺更益.以飲投之。若已口噤,將物強發開,若不可發,扣齒折以灌下藥湯酒隨進之,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疰丸有毒,使用時應慎重。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氣喘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疰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丹砂(研)2分,礜石(泥裹,燒半日)2分,雄黃(研)2分,巴豆(去心皮,熬)2分,藜蘆(熬)2分,附子(炮)2分,蜈蚣1枚(炙,去足)。 主治:邪鬼疰忤,心痛上氣,厭夢蠱毒;傷寒、時疾、疫癧。

五疰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華倫錄佚》。 組成:丹砂(研)1兩,雄黃(研)1兩,附子(炮)1兩,甘遂半兩(熬),豉60粒(熬),巴豆60枚(去心皮,熬令變色)。 主治:殺鬼解毒。破積去水。主治:中惡,五疰、五屍入腹。胸脅急痛,鬼擊客忤,停屍垂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