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太一神明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邪避穢: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古人認為雄黃能辟邪驅毒,可鎮壓邪祟,故將其納入方劑中以驅除病邪,達到「神明」庇佑的效果。
- 治療疾病: 雄黃對於某些疾病,如皮膚病、寄生蟲感染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驅蟲作用,可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因此,太一神明丸中加入雄黃,也意在治療疾病,達到「神明」治癒的效果。
太一神明丸方劑中包含珍珠,主要原因有二:
一、 平肝潛陽: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作用。對於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珍珠可以起到鎮靜安神、降火平肝的功效。
二、 清熱解毒: 珍珠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因此,太一神明丸方劑中加入珍珠,不僅可以平肝潛陽,還可以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太一神明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安神鎮驚。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一種廣為人知的中藥材,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驅邪鎮靜的特性。硃砂的主要成分是汞,其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可以治療焦慮、失眠等症狀。
硃砂的加入使得太一神明丸在安神的同時,也能夠引導體內的邪氣外出,達到更全面的療效。傳統中醫認為,心火過旺往往會影響睡眠及精神狀態,因此硃砂的靜心作用能有效調節心神,使人恢復內心的平靜。此外,硃砂對於某些相對罕見的病症治療也具備潛在的療效,增強了方劑的綜合治療效果。然而,由於硃砂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調配方劑時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太一神明丸中包含藜蘆,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止癢:藜蘆性寒,味苦辛,有毒,具驅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積或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可發揮一定療效。
- 消腫散結:藜蘆亦有消腫散結之功,可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病症。
然而,藜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且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因此,使用太一神明丸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太一神明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效。
該方劑多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血脈、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神志昏迷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使陽氣回升,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太一神明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因為斑蝥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在中醫理論中,斑蝥被認為具有行氣、活血、解毒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的不適。此外,斑蝥也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例如蟲腥腺苷和斑蝥酮,這些成分對於抗腫瘤、抗炎及抗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太一神明丸的配方設計充分利用了斑蝥的這些特性,使其在治療某些疾病時,尤其是與血液循環和解毒相關的病症中,能夠增強療效。然而,由於斑蝥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以確保劑量適當,且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配和服用,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這也提醒我們,在推廣中藥的同時,需重視安全性與有效性之間的平衡。
太一神明丸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降氣之功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者,杏仁能潤肺化痰,幫助緩解咳嗽症狀。
- 清熱解毒: 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在太一神明丸中,杏仁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能增強藥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一神明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大原因:
-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效。對於脾胃濕熱、泄瀉不止的症狀,白礬可以有效地乾燥濕氣,止瀉止痢。
- 止血生肌: 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情況,白礬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白礬在太一神明丸方劑中,主要發揮著燥濕止瀉和止血生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太一神明丸中包含蜈蚣,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痙: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入侵所致的痙攣、抽搐、麻木等症狀,蜈蚣能有效驅散風邪,緩解症狀。
- 解毒消腫:蜈蚣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因毒蟲咬傷、蛇蟲傷、癰疽腫毒等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潰爛等症狀,蜈蚣能解毒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太一神明丸中包含蜈蚣,旨在發揮其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的疾病。
太一神明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因其峻烈瀉下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攻逐寒積、瀉熱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積便祕、腹痛、水腫等症。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辯證施治,不可自行服用。
此外,太一神明丸屬於攻下逐瘀類方劑,旨在快速清除體內寒積瘀滯,故使用巴豆以增強瀉下作用,促進排毒,達到治療目的。
太一神明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鬼臼,這是因為鬼臼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驅蟲殺菌的功效。鬼臼的主要成分為鬼臼甙,這種物質對於多種病原體的抑制作用,使其在治療各類感染和炎症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效果。此外,鬼臼還被用於促進消化,改善腸胃功能,對於某些消化不良的症狀有輔助療效。由於太一神明丸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增強人體免疫力,並改善整體健康,添加鬼臼可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與理論依據。中醫強調整體觀,鬼臼的加入不僅可以針對特定症狀,還能增強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使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支持。這種傳統智慧反映了中醫深厚的醫學根基與臨牀經驗。
主治功效
太一神明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千金翼方》記載,太一神明丸主治多種病症,其核心病機為體內積聚、邪氣侵襲、氣血阻滯。
主治病症及對應藥物分析
腹中癥瘕,積聚支滿,寒熱鬼疰: 癥瘕積聚指腹中結塊,或硬或痛,推之不移。此方中,斑蝥、巴豆、鬼臼 具有破血逐瘀、攻堅消積之效,可針對癥瘕積聚的核心病機;附子 溫陽散寒,可改善寒邪凝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缓解寒熱;藜蘆 能湧吐痰涎,導邪外出,有助於祛除「鬼疰」之邪。
長病咳逆吐血,殺鬼邪氣,蠱注: 久病咳逆吐血,多與肺氣虛弱、瘀血內阻有關。杏仁 止咳平喘,潤肺化痰;若有瘀血,則斑蝥 可發揮破血之效。而「鬼邪氣」、「蠱注」等病症,中醫認為與邪毒侵襲有關,雄黃、蜈蚣 具有解毒殺蟲、驅邪外出之效。
胸中結氣,咽中如有物,宿食久寒: 胸中結氣、咽中如有物,常與痰氣鬱結有關。杏仁 化痰降氣,藜蘆 湧吐痰涎,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梗阻感。宿食久寒,則以附子 溫中散寒,巴豆 溫腸通便,消積導滯。
治療原理
太一神明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攻逐邪毒: 方中 雄黃、蜈蚣、斑蝥 等藥物,具有較強的解毒殺蟲、驅邪外出之效,針對「鬼疰」、「蠱注」等病症,直接祛除致病邪毒。
破積消癥: 斑蝥、巴豆、鬼臼 等藥物,具有破血逐瘀、攻堅消積的作用,針對癥瘕積聚,直接破除體內有形之邪。
溫陽散寒: 附子 為溫陽散寒的要藥,可改善寒邪凝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寒熱、宿食久寒等症狀。
化痰降氣: 杏仁 止咳平喘,潤肺化痰;藜蘆 湧吐痰涎,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胸中結氣、咽中如有物等症狀。
鎮靜安神: 硃砂、珍珠 皆有鎮靜安神之效,對於夜夢驚恐等精神情志問題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結
太一神明丸是一首以攻邪為主、扶正為輔的峻猛方劑。其藥物組成多為有毒之品,通过強大的攻伐之力,祛除體內的邪毒、瘀血、痰涎、積聚等病理產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由於其藥性峻烈,且多含有毒成分,因此應用時必須謹慎,當以專業醫師指導為準。
傳統服藥法
雄黃4兩,真珠2兩,丹砂2兩,藜蘆1兩半,附子1兩半(去皮,炮),斑蝥20枚(熬),杏仁80枚(去尖皮雙仁,熬),地膽27枚,礬石1兩(燒),赤足蜈蚣2枚(炙),巴豆70枚(去皮心),鬼臼3兩,特生礜石5兩(燒)。
上藥治下篩,(口父)咀礜石令如麥大,桑白皮如錢大14枚,令於鐵器中熬桑白皮焦黑止,搗二千杵,納丹砂、雄黃諸藥,合搗四千杵,白蜜和為丸,如小豆大。
縱不知病進退,繞臍相逐,上下不定,按之挑手,心中溫溫如有蟲者,病走皮中,相次即取1丸摩病上,急挼手下皮青,不青當白黑,若有赤,病死皮中也;若為蜂蛇所中,中惡,服1丸,1丸著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一神明丸,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 組成:雄黃4兩,真珠2兩,丹砂2兩,藜蘆1兩半,附子1兩半(去皮,炮),斑蝥20枚(熬),杏仁80枚(去尖皮雙仁,熬),地膽2-7枚,礬石1兩(燒),赤足蜈蚣2枚(炙),巴豆70枚(去皮心),鬼臼3兩,特生礜石5兩(燒)。 主治:腹中癥瘕積聚支滿,寒熱鬼疰,久病咳逆吐血,蠱註,胸中結氣,咽中如有物,宿食久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