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五蠱丸

TAI SHANG WU Y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3%
肺經 13%
心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2%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太上五蠱丸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避穢: 雄黃性溫,具有辟邪、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五蠱乃是由五種毒蟲所化,而雄黃可驅除這些毒蟲,達到驅邪避穢的目的。
  2. 化解毒性: 太上五蠱丸主要針對五蠱所致的疾病,其中包含了許多毒性物質。雄黃可解毒,並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化解五蠱毒性,達到治療效果。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花椒,主要是因為花椒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和獨特的性質。首先,花椒的辛辣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人體內部的陽氣,從而提升免疫力,對於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益處。其次,花椒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解鬱、驅寒、安神的功效,能夠調和脾胃,對於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具有幫助。此外,花椒對於驅蟲和清理體內毒素的作用使其成為五蠱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符合五蠱丸所追求的驅邪、排毒的效果。綜合以上原因,花椒在太上五蠱丸中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體現了中醫藥對自然界物質特性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驅蟲作用和通腸有效。巴豆的成分中含有巴豆苷,能刺激腸道,促進蠕動,從而達到清除腸道內寄生蟲的效果。此外,巴豆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祛邪、利水、消腫的功能,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各種腹部不適和腸道疾病。

然而,由於巴豆性質較為猛烈,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或不當使用,以防出現劇烈的副作用,如腹瀉或腹痛。因此,在方劑中使用巴豆時,必須遵循適當的用量與配方,並根據具體病症進行調整,以確保療效與安全。整體而言,巴豆在太上五蠱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是該方劑有效性的關鍵成分之一。

太上五蠱丸中包含莽草,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邪辟穢: 莽草性辛溫,具有較強的驅邪辟穢功效,可有效抵抗外邪入侵,並清除體內毒素。古代醫家認為五蠱是由邪祟作祟引起,莽草的辟邪功效可幫助驅散邪氣,達到治癒五蠱的目的。
  2. 解毒殺蟲: 莽草亦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可有效消滅體內寄生蟲,緩解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五蠱之症多與寄生蟲感染有關,莽草可通過殺滅蟲體,解除蟲毒,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在於芫花在中醫學中的獨特性質和療效。首先,芫花具有毒性,這使其在某些方劑中用於驅邪、解毒的功能,特別是在治理蠱毒或寄生蟲方面,與五蠱的概念相輔相成。其次,芫花亦有活血、通絡的效果,能促進人體氣血的循環,增強藥方的整體療效。此外,根據中醫理論,芫花的味辛、性寒,能夠中和其他藥材的性質,達到調和的效果。其獨特的藥性使得太上五蠱丸在對抗蠱毒及其他相關疾病時,能發揮出更強的療效。因此,芫花的加入不僅是傳承中的智慧選擇,也是基於其在藥效、配伍上的考量。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鬼臼,主要原因在於鬼臼的獨特藥理特性。鬼臼具有驅蟲作用和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對抗各類寄生蟲或蛔蟲,這與「五蠱」的概念相吻合。五蠱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惡劣影響,鬼臼的應用有助於解決由於這些影響所引起的身體不適。

此外,鬼臼還具有行氣活血、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夠調整體內的氣血平衡,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在處方中添加鬼臼,既能針對寄生蟲的防治,又能促進整體調和,從而實現治虛扶正的效果。因此,鬼臼在太上五蠱丸中的使用,不僅是針對特定病症的需要,也符合中醫理論中對於調和整體的追求。

太上五蠱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殺蟲止癢: 白礬性寒,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五蠱丸用於治療五臟積蟲、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白礬可以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並抑制其繁殖,從而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濕熱,並抑制細菌生長。五蠱丸中含有其他藥材,如雄黃、砒霜等,均具有較強的毒性,白礬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損害。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邪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其中,藜蘆作為其一個成分,具有重要的意義。藜蘆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活血的功效,能夠有效地排除體內的邪氣和毒素。

藜蘆的主要成分含有生物堿和揮發油,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系統,從而在抵抗外邪和消除內部毒素方面發揮作用。此外,藜蘆還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促進體內的自我修復,對於由五蠱之邪引起的各種症狀有顯著的緩解效果。

因此,藜蘆的使用不僅增強了太上五蠱丸的療效,還能夠協調其他成分的作用,使整體方劑的藥效更加綜合而平衡,從而有效應對複雜的病理狀況。

太上五蠱丸是一個古老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斑蝥。這種成分的使用,源於其在中醫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斑蝥屬於毒性藥物,具有很強的驅蟲殺蟲效果,常用於治療蛔蟲、絛蟲等寄生蟲病。此外,斑蝥還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病竈區域的腫脹和疼痛。

在太上五蠱丸中,斑蝥的作用主要是為瞭解毒和清除體內的「五蠱」之邪,同時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劑量,以免引起毒副作用。這種藥物的選擇,反映了中藥方劑中對於自然界生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疾病治療中尋求平衡的智慧。由此可見,雖然斑蝥屬於毒性藥物,但在適當的配伍和用量下,仍能發揮其應有的療效。

太上五蠱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蜈蚣,主要是因為蜈蚣被認為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蜈蚣被視為一種具有解毒、通經、活血的藥材。其性味辛、寒,能夠驅鬼邪、解鬱滯,對於調理體內的陰陽失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五蠱這一概念中,蜈蚣被認為能夠驅逐腥邪,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消除因外邪侵襲而產生的各種症狀。此外,蜈蚣也常用於治療風濕、疼痛等問題,其活血化瘀的特性使其在方劑中擔任重要角色。總而言之,蜈蚣在太上五蠱丸中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中藥材的多功能性,還強調了中醫對於身體內部環境平衡的重視。

太上五蠱丸中使用附子,乃因其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

附子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脾經,為溫陽救逆之要藥。五蠱丸治病之本,在於驅除蠱毒,而蠱毒多由寒邪入侵、氣血瘀滯而生。附子溫陽散寒,可解寒邪之毒,並溫通氣血,驅散蠱毒。

此外,附子亦可溫補腎陽,腎陽充足則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更有利於抵禦蠱毒。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太上五蠱丸」

中藥方劑「太上五蠱丸」,由雄黃、花椒、巴豆、莽草、芫花、鬼臼、白礬、藜蘆、斑蝥、蜈蚣、附子等多種中藥組成,具有驅蟲解毒清熱消腫活血化瘀溫裡陽等功效,主治各種各樣的毒蟲、吐血傷及內臟、心腹氣體鬱結、飲食不下、嘔吐、氣逆上衝、疾病來去無常、身體腫脹、發冷發熱、夢中與鬼交歡、狐狸精作祟、突然心痛、胸脅刺痛、長期臥牀不起等症狀。

1. 花椒

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2.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3. 蜈蚣

辛、溫、微有毒,入肝腎經,既平肝熄風,又能清肝熱、通絡定痛、活血化瘀,蜈蚣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藥,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以及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脈拘急等疾病。但毒性劇烈,使用務必謹慎,以防中毒。

4. 芫花

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對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痛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5. 雄黃

辛、溫有毒,歸心、肝經,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雄黃還可殺滅各種寄生蟲及蟲卵,古人常以其治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等疾病。另外,雄黃外用有消腫解毒、殺菌止癢之效,常治皮膚瘙癢、蚊蟲叮咬、痔瘡出血、口腔潰瘍等症。

6. 巴豆

辛、溫,有毒,入大腸經,主要功效為瀉下逐水祛痰殺蟲溫中溫肺潤腸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用於寒疝腹痛、虛寒便溏、痰飲喘滿、心腹刺痛、驚癇痙攣、瘡瘍腫毒、毒蛇咬傷等症。

7. 斑蝥

具有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癓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癧、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等癥;瘀血腹痛、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等;風濕痛、神經痛等;牛皮癬、顏面神經麻痹、劇烈頭痛等。斑蝥外用,療效顯著,但應注意其毒性,不可內服。

8. 白礬

性涼,味甘、澀,入胃、肺、大腸經,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止血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等症狀。清熱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止瀉方面,白礬可以治療痢疾、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燥濕方面,白礬可以治療身重、倦怠、乏力、四肢不溫、皮膚黏膩等症狀。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中毒、熱毒引發的疾病。外用方面,白礬可以止血、消炎、收斂、抗菌、殺菌,可以治療皮膚瘙癢、痤瘡、水泡疹、燒傷、疤痕等症狀。

9. 藜蘆

性寒味辛,有毒,歸肺、大腸經。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殺蟲驅蟲止癢鎮痛清熱利濕斂瘡等功效。藜蘆可治療肺熱咳嗽、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皮膚瘡瘍腫毒等疾病。但藜蘆有毒,不宜久服或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總結

太上五蠱丸」是由多種中藥組成的方劑,具有驅蟲解毒清熱消腫活血化瘀溫裡陽等功效,主治各種各樣的毒蟲、吐血傷及內臟、心腹氣體鬱結、飲食不下、嘔吐、氣逆上衝、疾病來去無常、身體腫脹、發冷發熱、夢中與鬼交歡、狐狸精作祟、突然心痛、胸脅刺痛、長期臥牀不起等症狀。但由於某些成分有毒性,使用時應謹遵醫囑,避免自行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4分,椒目4分,巴豆4分,莽草4分,芫花4分,真朱4分,鬼臼4分,礬石4分,藜蘆4分,斑蝥30枚,蜈蚣2枚,獺肝1分,附子5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先食飲服1丸,余密封,勿泄藥氣。10丸為1劑,如不中病,後日增1丸,以下痢為度。下後七日將息,服1劑,三十年百病盡除。
忌五辛。
五蠱丸(《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雄黃丸(《普濟方》卷二五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太上五蠱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氣喘心絞痛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男性勃起障礙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全身性水腫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吐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太上五蠱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雄黃4分,椒目4分,巴豆4分,莽草4分,芫花4分,真朱4分,鬼臼4分,礬石4分,藜蘆4分,斑蝥30枚,蜈蚣2枚,獺肝1分,附子5分。 主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氣,堅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戦,夢與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胸脅刺痛,經年著床不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