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備急散

TAI YI BEI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腎經 15%
脾經 13%
心經 13%
肝經 12%
胃經 11%
膀胱經 10%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肺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一、 驅邪解毒: 雄黃性溫,味辛,有毒,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古人認為,瘟疫、毒邪等是由外邪入侵所致,而雄黃能驅邪解毒,抵禦外邪,故將其列入太乙備急散以防治瘟疫。

二、 疏散風熱: 雄黃亦具疏散風熱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太乙備急散為治瘟疫之急救方劑,常伴有發熱、咳嗽、咽痛等症,故雄黃的加入可起到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的作用。

太乙備急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助陽化氣: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效。此方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寒邪束表,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桂枝能溫散寒邪,促進陽氣運行,幫助機體恢復正常。
  2. 調和營衛,解表發汗: 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促進氣血流通,配合其他藥物,發汗解表,驅散外邪。同時,桂枝還有溫通經絡、緩解肌肉疼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肢體痠痛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芫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辛溫解表,宣肺止咳:芫花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發散力,能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芫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癰腫瘡瘍等症。

因此,太乙備急散中以芫花作為組成成分,旨在發揮其解表宣肺、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標。

太乙備急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急性病症。該方劑中包含硃砂,這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具有清熱解毒、安神的功效。硃砂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尤其在處理由於熱毒引起的疾病時。

添加硃砂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硃砂的清熱功效可幫助減輕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熱症,促進人體的恢復。其次,硃砂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有助於安撫患者的情緒,減少因病痛引起的焦慮和不適。此外,硃砂的特殊性也能起到引導其他藥材發揮效能的作用,使整體方劑更為和諧。

總結來看,硃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太乙備急散的療效,還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與整體康復的速度。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花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止癢。對於寒邪客於經脈,引起的脘腹冷痛、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殺蟲止癢: 花椒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疥瘡、蟲咬等症。在太乙備急散中,花椒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能有效地消滅病菌,止癢止痛。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藜蘆,主要原因在於其解毒驅邪的功效。

藜蘆性寒、味苦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等作用。在古代醫學中,藜蘆被視為一種驅邪之藥,能驅散外邪入侵,並解救因邪毒而導致的疾病。

太乙備急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熱鬱肺、咳嗽喘息等症。藜蘆在方中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驅邪解毒化痰止咳的效果。

太乙備急散中含有巴豆,主要是因為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攻逐寒邪、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腹痛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在太乙備急散中,巴豆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加強其攻逐寒邪、瀉下通便的效果,同時也起到緩解其毒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損害的作用。然而,巴豆屬於毒性藥物,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的功效,能疏解肌表之邪,散風熱,適用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升陽解表:葛根入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表的功效,能升發陽氣,驅散外邪,適用於風寒束表、四肢厥冷、頭身疼痛等症狀。

太乙備急散作為治療外感風熱、表寒證的常用方劑,葛根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解肌退熱、升陽解表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太乙備急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溫腎壯陽之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亡陽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附子可以起到溫陽救逆、回陽固脫的作用。
  2. 助藥力:太乙備急散的主要功效是溫陽化氣,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病症。附子作為方中主要的溫陽藥物,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太乙備急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太乙備急散主治以下症狀:

  • 卒中惡客忤,五屍入腹,鬼刺鬼痱: 指突然發作的邪氣侵襲,以及各種邪祟之病,表現為邪氣入腹,或有鬼神作祟的症狀。
  • 中蠱疰,吐血下血: 指蠱毒、疰病,症狀可見吐血、便血等。疰病,根據《醫燈續焰》的解釋,為「風邪鬼氣住人身內,又復注易傍人」,可見其具有傳染性,且「留住肌腠,連著臟腑。或皮膚掣動,遊易不常,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沉滯至死,死後注人。」
  • 心腹卒痛腹滿: 指突然發作的心腹疼痛,伴有腹部脹滿。
  • 傷寒熱毒病六七日: 指傷寒病發展至六七日,出現熱毒壅盛的症狀。
  • 小兒襁褓居室,無因觸冒風邪: 指嬰幼兒並非外感風邪,而是「緣乳母解脫之時,不避溫涼暑濕,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軟弱,為鬼氣所傷故耳。」 即因乳母照顧不當或嬰幼兒自身虛弱感受鬼氣。

治療原理

太乙備急散由九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可以從藥物功效和整體配伍兩方面分析:

藥物功效

  • 雄黃、硃砂、巴豆: 具有強力的解毒、殺菌、祛邪作用。雄黃和硃砂可解毒殺蟲,辟邪除穢;巴豆峻瀉攻積,可排除體內毒素。
  • 桂枝、附子: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表;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可增強人體抵抗力,驅除寒邪。
  • 芫花、黎蘆: 行水消腫,破血逐瘀。可疏通經絡,消除水腫,清除體內瘀滯。
  • 花椒: 溫中燥濕,健脾和胃。可溫暖中焦,驅除寒濕,調理脾胃功能。
  • 野葛: 生津止渴,升陽透疹。可補充津液,促進邪氣透發。

整體配伍

從整體配伍來看,太乙備急散以 解毒辟邪、溫陽散寒、行水破瘀 為主要治療原則。

  • 方中雄黃、硃砂、巴豆為君藥,以其強大的解毒辟邪之力,直搗病邪核心。
  • 桂枝、附子、花椒為臣藥,溫陽散寒,扶正祛邪,增強人體抵抗力,協助君藥驅除邪氣。
  • 芫花、黎蘆、野葛為佐藥,行水破瘀,生津透疹,使邪有出路,加速病邪排出體外。

諸藥合用,共奏解毒辟邪,溫陽散寒,行水破瘀之功,使「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從而達到「如湯沃雪,手下皆愈」的效果。

總之,太乙備急散藥力峻猛,以攻邪為主,適用於邪氣壅盛,正氣尚可的急症、重症。通過解毒、溫陽、行水等多重途徑,迅速驅除病邪,恢復人體正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雄黃2兩,桂心2兩,芫花2兩,丹砂1兩,蜀椒1兩,藜蘆1分,巴豆1分,野葛3分,附子5分。
上九味,巴豆別治如脂,余合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合和調置銅器中,密貯之,勿泄。
有急疾,水服錢5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少半之。病在頭當為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
雄黃散(《聖惠》卷五十六)、備急散(《聖濟總錄》卷一○○)、太一備急散(《永樂大典》卷九一○引《風科集驗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出血胃腸脹氣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太乙備急散,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雄黃2兩,桂心2兩,芫花2兩,丹砂1兩,蜀椒1兩,藜蘆1分,巴豆1分,野葛3分,附子5分。 主治:卒中惡客忤;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傷寒熱毒病6-7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