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毒大黃丸
BA DU DA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三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毒大黃丸中包含藜蘆,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燥烈的特性,以解毒攻毒。藜蘆性味辛、苦、寒,具有祛痰止咳、殺蟲解毒之效,能驅除體內毒邪,對於濕熱、蟲毒等引起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藜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中毒風險。
八毒大黃丸中含有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攻下積滯之功效。八毒大黃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而大黃的瀉熱解毒作用可以清熱解毒,使熱毒之邪得以排出。
- 通腑泄積:八毒大黃丸中包含多種藥物,容易造成腸胃積滯,大黃的通腑泄積作用可以促進腸蠕動,排除積滯,避免藥物積聚在腸道中引起不良反應。
八毒大黃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能有效平息肝風內動,治療癲癇、狂躁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整體療效。
- 解毒辟邪: 古代醫家認為硃砂具有解毒辟邪之功效,可治療蛇蟲咬傷、瘟疫等疾病。八毒大黃丸因其治療毒邪而命名,加入硃砂可增強其解毒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八毒大黃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殺蟲解毒的功效。八毒大黃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毒入體,症狀如腹痛、腹瀉、發熱、肢體痠痛等,花椒能溫散寒毒,緩解症狀,增強藥效。
- 助藥力:花椒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幫助其他藥材更快地進入經絡,促進藥效發揮,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花椒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導藥性作用,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
八毒大黃丸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解毒驅蟲: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對於因蟲毒、蛇毒、蠍毒等引起的疾病,雄黃可起到解毒驅蟲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清除毒素。
二、活血化瘀:雄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疼痛。在八毒大黃丸中,雄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整體療效。
八毒大黃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可強力瀉下,並能活血化瘀。方中以巴豆配合大黃、芒硝等藥物,可攻逐積滯,清除體內毒素,達到通腑泄熱、消腫止痛的功效。
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腸胃刺激過度,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八毒大黃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八毒大黃丸多用於治療寒邪凝滯、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而桂枝的溫陽散寒之性可助大黃瀉火解毒,並溫通經絡,使藥力更易到達病所。
- 調和藥性: 八毒大黃丸藥性偏寒涼,加入桂枝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毒大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涵蓋外感熱病(如天行病、溫病)、產後傷寒、積滯內傷(如癖飲積聚)及邪毒內閉(如飛屍遁屍)等多類病證,核心病機為熱毒壅盛、氣血瘀滯、痰飲積聚、腑氣不通:
- 外感熱病:如「天行病3-4日,身熱目赤」屬疫癘之邪初入裏化熱;「溫病以後」餘熱未清,毒邪內伏。
- 痰瘀內阻:「癖飲積聚」「心腹痛隔,上下不通」為痰飲、瘀血壅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常。
- 狂躁神昏:「狂言妄語」因熱毒擾心、痰蒙清竅。
- 急症實邪:「飛屍遁屍」指突發性劇烈心腹痛,係古人對氣血驟閉、邪毒暴發之描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下逐毒、瀉熱破積」為核心,結合毒性峻藥迅速開閉通腑,其配伍邏輯如下:
- 大黃(君藥):瀉下攻積,清泄血分熱毒,導瘀熱痰飲從下而出。
- 巴豆(臣藥):辛熱大毒,峻下冷積,與大黃寒熱相制,增強攻逐頑痰、宿食、瘀血之力。
- 藜蘆、蜀椒、雄黃(佐藥):
- 藜蘆:涌吐風痰,開提氣機,與大黃、巴豆形成「上越下泄」之勢,使邪有出路。
- 蜀椒:溫中止痛,制約大黃寒性,兼殺蟲消積。
- 雄黃:解毒辟穢,破痰結,針對「飛屍遁屍」等毒邪穢濁。
- 朱砂、桂心(使藥):
- 朱砂:鎮心安神,緩解狂躁,防熱毒攻心。
- 桂心:通行血脈,助諸藥散寒凝、破瘀滯,兼反佐防過寒傷陽。
蜜丸配伍意義:煉蜜為丸緩和峻烈之性,使攻下不致過猛;「麻子大」小劑量漸進,以「當下不愈更服」調節力度,體現「峻藥緩攻」之策。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特色,透過瀉下、涌吐、溫通、解毒四法並行,開通三焦壅滯,尤適於實熱閉結、痰瘀膠固之急重症。其「八毒」之名,既指組成多含毒性藥材(如巴豆、藜蘆、雄黃),亦喻其力峻可剋制陰毒邪祟。然須辨證精準,非確屬實閉者不可妄投。
傳統服藥法
藜蘆2分(炙),大黃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黃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飲服3丸。當下。不愈更服。
忌生蔥、野豬肉、蘆筍、狸肉、生血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八毒大黃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毒大黃丸, 出處:《外台》卷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藜蘆2分(炙),大黃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黃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 主治:天行病3-4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産乳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溫病以後,飛屍遁屍,心腹痛隔,上下不通,癖飲積聚,壅腫苦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