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膏

YE G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2%
腎經 11%
肝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野葛膏」以葛根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1.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止癢、升陽止瀉之功效。 野葛膏主要針對暑熱引起的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而葛根的涼性可解暑熱,生津止渴,並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2. 葛根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野葛膏對於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總而言之,葛根在野葛膏中起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通腸潤便等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野葛膏」中加入杜鵑,主要是考慮到杜鵑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杜鵑味苦性溫,能入肝、腎經,與野葛等藥配伍,可增強方劑活血化瘀、止痛的能力,適用於治療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疼痛、腫脹等症狀。

野葛膏中添加附子,是為了溫陽散寒,驅寒止痛。野葛本身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附子則性熱,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

附子與野葛相配,寒熱相濟,可避免野葛過於寒涼,引發脾胃虛寒,且能增強其驅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以及風寒感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野葛膏」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利用硃砂安神定志、解毒殺蟲的作用。硃砂味甘性寒,有毒,需慎用。與野葛等藥配伍,可增強方劑安神定志、解毒殺蟲的能力,適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皮膚瘙癢等症狀。

野葛膏方劑中,通常不會添加巴豆。巴豆性味辛熱,毒性較大,具有峻下瀉、消積化痰的功效,但易損傷脾胃,且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野葛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喉痛等症狀,多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材為主,如野葛、甘草、桔梗等。添加巴豆會導致藥性過於猛烈,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野葛膏方劑中一般不會包含巴豆。

野葛膏為一方傳統中藥外用藥膏,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本植物精華,其中烏頭的加入,主要基於其特殊的藥理特性。烏頭,又稱附子、草烏,性大熱、味辛、有毒,歸心、腎、脾經,在中醫理論中,它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功效。在野葛膏配方中,烏頭的作用在於對付因寒邪入侵所導致的筋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特別適合治療風濕性疾病。然而,由於烏頭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發生中毒反應。因此,野葛膏中的烏頭需經過炮製減毒處理,以確保安全性和療效。總體而言,烏頭在野葛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既能發揮其獨特的藥效,又能有效避免其潛在毒性。

野葛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野葛性寒,花椒性溫,兩者配伍可溫經散寒,減輕寒邪對身體的侵襲。
  2. 止痛消腫:花椒具有溫通經絡、止痛消腫之功效,可以配合野葛的清熱解毒作用,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腫脹。

花椒的加入,不僅能中和野葛的寒性,還能增強方劑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寒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野葛膏中加入雄黃,其原因如下:

  1. 解毒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殺蟲之效。野葛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雄黃可有效抑制細菌滋生,減輕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2. 祛風除濕: 雄黃亦能祛風除濕,與野葛的祛風濕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因風濕引起的皮膚病。

然而,雄黃有一定的毒性,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適量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服用。

野葛膏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消腫止痛: 野葛膏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寒涼之性可解熱毒,通便則可使毒素排出,同時亦有助於緩解筋脈拘攣。
  2. 引導藥力下行: 野葛膏中其他藥材多具升散之性,以達舒筋活絡之效。而大黃則具下行之性,可引導藥力下行,避免藥力上浮,更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野葛膏」由葛根、杜鵑、附子、硃砂、巴豆、烏頭、花椒、雄黃、大黃等組成。

葛根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杜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

硃砂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的功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的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

花椒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的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的功效。

野葛膏這種中藥方劑具有治療箭術高明的人,卻偏偏射中惡核;志勇過人之士,卻偏偏犯了惡毒之症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野葛1尺,當歸1兩,附子1兩,雄黃(油煮1日)1兩,細辛1兩,烏頭2兩,巴豆100枚,蜀椒半兩。
上(口父)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2斤,煎附於色黃,去滓,納雄黃粉,攪至凝,敷布上。
以掩癥上,復以油重布上,復安十重紙,以熨斗盛火著上,常令熱,日3夜2,須膏乾益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野葛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服用本品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本品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癤和癰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怕冷膝部腫大疼痛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野葛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野葛1兩,附子3兩(去皮臍),牛子并根5兩。 主治:風癮疹。

野葛膏,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野葛1尺,當歸1兩,附子1兩,雄黃(油煮1日)1兩,細辛1兩,烏頭2兩,巴豆100枚,蜀椒半兩。 主治:暴癥。

野葛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野葛1升,茵芋1兩,踯躅1兩,附子1兩,丹砂1兩,巴豆5合,烏頭5合,蜀椒5合,雄黃1兩,大黃1兩。 主治:射工惡核,卒中惡毒。

野葛膏,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野葛1兩,犀角1兩,蛇銜1兩,莽草1兩,烏頭1兩,桔梗1兩,升麻1兩,防風1兩,蜀椒1兩,乾薑1兩,鱉甲1兩,雄黃1兩,巴豆1兩,丹參3兩,踯躅花1升。 主治:惡風毒腫,疼痹不仁,瘰癧惡瘡,癰疽腫脛,腳弱偏枯。

野葛膏,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野葛2兩(銼),蛇銜2兩,犀角屑1兩,川烏頭1兩(去皮臍),桔梗2兩(去蘆),茵芋2兩,防風2兩(去蘆頭),川椒2兩(去目),乾薑2兩,巴豆30枚(去殼),川升麻1兩,細辛2兩,當歸2兩,附子2兩(去皮臍),羌活2兩,川大黃2兩,雄黃2兩(研如粉)。 主治:肝臟風毒,流註腳膝,筋脈攣急,疼痛。

野葛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葛1兩,黃連(去須)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去皮尖)1兩,莽草1兩,芍藥1兩,藜蘆(去蘆頭)1兩,附子(去皮臍)1兩,亂發灰1兩,(艹閭)茹1兩,川芎1兩,白芷1兩,桂(去粗皮)1兩,藁本(去苗土)1兩,烏頭(去皮臍)1兩,白朮1兩,吳茱萸(洗,焙乾,炒)1兩,雌黃(研)1兩,礬石(研)1兩,天雄(去皮臍)1兩,當歸1兩,斑貓(去翅足)半兩,巴豆(去皮)半兩,蜀椒(去目及合口)半兩,黃柏(去粗皮)半兩,蛇床子半兩,豬脂3斤半。 主治:久瘑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