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膏

五毒膏

WU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附錄》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3%
胃經 12%
肺經 10%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毒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五毒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症,花椒的加入可以起到驅散寒邪、止痛消腫的作用。
  2. 殺蟲止癢:花椒還有殺蟲止癢的效果,可以抑制皮膚上的寄生蟲,並減輕瘙癢症狀。對於由蟲咬、皮膚病等引起的瘙癢,五毒膏中的花椒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五毒膏中包含當歸,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之效。五毒膏中往往加入蛇、蠍等毒性較強的藥材,容易造成局部瘀血。當歸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毒素在局部積聚,緩解疼痛和炎症。

2. 補血益氣: 當歸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改善因毒素入侵導致的氣血虧虛,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五毒膏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鎮驚: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解毒消腫之效。古人認為五毒膏可解治蛇蟲蠍毒、百病諸邪,而硃砂能抑制毒素入侵,緩解中毒症狀,故列為方劑重要組成部分。
  2. 驅邪辟疫: 硃砂在古代被視為具有辟邪驅疫的功效,常被用於驅除惡靈、預防瘟疫。五毒膏作為一種針對毒邪的方劑,加入硃砂,除了解毒之外,也希望藉此驅除邪氣,達到更全面的防治效果。

五毒膏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強烈的祛風止痛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其藥性強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疼痛劇烈等症狀,對於五毒膏所針對的毒蟲咬傷、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等病症,能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因此,烏頭成為五毒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藥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五毒膏中加入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促進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例如蛇毒、蠍毒等,更易於進入藥物基底,提升藥效。
  2. 緩解毒性: 醋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藥材中某些毒性的刺激,例如蜈蚣、壁虎等,以達到藥效與安全性兼顧的效果。

此外,醋還能起到軟化藥材、增強藥性、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為五毒膏的整體功效加分。

五毒膏中加入豬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輔: 豬油性溫潤,善於滑利,能使藥物更容易滲透肌膚,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豬油本身亦具滋潤功效,能緩解因藥物刺激而引起的皮膚乾燥。
  2. 製劑需求: 豬油作為藥膏的基底,能將藥材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形成膏狀,方便塗抹和敷用。此外,豬油的熔點較低,塗抹後更容易被皮膚吸收。

五毒膏中包含巴豆,其原因如下:

  1. 攻毒驅邪: 巴豆性烈,味辛,可瀉下攻毒,驅除體內邪毒。五毒膏主要用於治療毒瘡、腫毒等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巴豆的攻毒作用有助於消腫散結,驅散毒邪。
  2. 活血化瘀: 巴豆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利於毒素的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五毒膏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可驅除體內外之毒蟲,故常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
  2. 燥濕止癢: 雄黃善於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能起到消炎止癢的效果。

因此,雄黃在五毒膏中起到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毒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惡氣毒腫」,此症泛指因邪毒壅滯、氣血瘀結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多見於癰疽、瘡瘍或無名腫毒。古代醫家以「毒」概括外邪侵襲或內生濕熱瘀血,「惡氣」則強調其病勢兇險。此膏外用「摩腫」以破結消腫,透達毒邪,屬外科攻毒消癰之峻劑。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配伍層次如下:

  1. 峻毒破結

    • 烏頭、巴豆:辛熱大毒之品,烏頭善逐經絡寒濕毒邪,巴豆腐蝕堅積、開通閉塞,二者共為君藥,直接攻逐惡血毒聚。
    • 雄黃、朱砂:礦物藥毒性峻烈,雄黃殺蟲解毒,朱砂鎮癰瘍惡瘡,助力化解頑固毒腫。
  2. 活血通絡

    • 蜀椒、當歸:蜀椒溫散鬱結,當歸活血止痛,二者調和氣血,使毒邪無所依附。
  3. 載藥透達

    • 豬肪(豬脂)、苦酒(醋):豬脂為傳統膏劑基質,潤膚滲透;苦酒酸性收斂又散瘀,助藥力深入病所。

推理功效
全方藉毒性藥物之「霸道」特性,以熱毒攻陰毒,局部刺激血流、破瘀散結。現代可理解為透過神經-血管反應(如烏頭鹼擴張血管)、角質溶解(巴豆油)、抑菌(雄黃)等機制,達到消腫止痛之效。然其性猛,宜針對實證陽毒,虛弱或熱毒熾盛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蜀椒2兩,當歸2兩,朱砂2兩,烏頭1升,苦酒1升半,豬肪6斤,巴豆1升(去心),雄黃2兩。
上(口父)咀。以苦酒淹一宿,納豬肪,合煎,微火三上下,藥成。
向火摩腫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毒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五毒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毒副作用。
  2. 五毒膏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
  3. 五毒膏不宜用於對五毒膏過敏的人群。
  4. 五毒膏使用時應遵醫囑,切勿自行用藥。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五毒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赤煉蛇盤癩蟾1條,穿山甲3兩,壁虎(須用全者)20-30條,蜈蚣20條。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

五毒膏, 出處:《鬼遺·附錄》。 組成:蜀椒2兩,當歸2兩,朱砂2兩,烏頭1升,苦酒1升半,豬肪6斤,巴豆1升(去心),雄黃2兩。 主治:惡氣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