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是一部淵遠流長、極具歷史價值的中醫外科專著。此書託名晉末劉涓子所撰,其得名源於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謂係得「黃父鬼」所遺之方。書成於晉末,後歷經傳抄散佚,至南齊時由龔慶宣加以重新整理,形成流傳較廣的五卷本,宋代刻本至今猶存,是當代研究此書最重要的版本基礎。此外,宋代尚有一卷本流傳,敦煌吐魯番也曾出土早期殘葉,足見此書在古代流傳之廣泛與重要性。作為中國現存較早、甚至可說是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外科專書之一,《劉涓子鬼遺方》全面匯集和總結了晉代以前,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外科疾病的診斷、鑒別與治療成就,為後世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其內容反映了當時醫家對外科病,尤其癰疽與外傷的認識深度和治療水平。

從提供的書籍內容片段來看,本書的結構和內容編排具有其時代特色。卷一的序論部分,不僅交代了書名的由來——即劉涓子因射中「黃父鬼」而意外獲得此方,賦予了醫方以神異色彩,同時也詳細記述了醫方在劉氏家族中的傳承脈絡,以及南齊龔慶宣重新整理成書的過程。序論中,龔慶宣明確表示自己是從劉氏後人道慶處得此方,並因其「神驗」而進行整理,「蔟類相從,為此一部,流布鄉曲」。這段記述對於理解本書的成書背景、作者的身份(劉涓子為原作者,龔慶宣為整理者)以及文本的流傳情況至關重要。它也折射出古代醫學知識傳承中,既有嚴格的家族或師徒秘傳,亦有出於利他目的的整理與流布。序論末尾的校注,對書中紀年提出疑問,體現了後世醫家對文獻的考辨精神。

卷一的理論部分,以黃父鬼與岐伯的問答形式呈現,深入探討了「癰」與「疽」這兩種中醫外科常見病的區別。這種問答體裁在中醫古籍中十分常見,如《黃帝內經》便是典型的黃帝與岐伯對話。在此書中,通過對話,解釋了癰疽的病機:「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久則血澀不行」,進而導致「熱勝則肉腐為膿」。癰的特點是「薄以澤」,熱毒局限;而疽則更為嚴重,「熱氣浮盛,當其筋骨良肉無餘」,皮肉堅硬如牛領之皮,提示病變深層且惡性。這種病機解釋和類型區分,體現了當時醫家已能從氣血運行、熱毒蘊結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並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緊隨其後的是「癰疽圖」部分,實際是按發病部位和形態對不同類型的癰疽進行描述和鑒別。文中列舉了赤疽發額、禽疽發如軫、抒疽發頂若兩耳下、丁疽發兩肩、蜂疽發髀背等多種癰疽,詳細描述了它們的發病部位、形態特徵、發展速度、預後判斷(如多少日死,多少日可𠝸,即切開排膿)以及兇險徵兆(如膿色、是否見血、伴隨症狀如口噤如痓)。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某些類型的癰疽描述中,還結合了特定的年齡和發病部位,提示在這些情況下「百神在」該部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這部分內容將臨床觀察、病程預測與當時醫家對人體生命活動某些神秘或禁忌部位的認識相結合,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體系中,經驗觀察、理論解釋與文化信仰可能並存的現象。這種詳細的證候描述與預後判斷,對於臨床醫家迅速識別疾病類型、判斷病勢輕重、決定治療時機(如是否適宜切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卷二則專注於「金瘡」,即各種外傷,特別是金屬器械或弓弩箭矢造成的創傷及其併發症的治療。這部分內容以大量的具體方劑為主,涵蓋了金瘡治療的各個環節和可能出現的狀況:

  1. 止血與消血: 提供止血散方(如烏草根、白芷等)和消血散方(如蝙蝠消血散、蒲黃散)來處理出血和皮下瘀血或肉瘻。
  2. 異物取出: 針對金瘡中常見的箭矢滯留肉中,提供了白蘞散方,利用藥物的穿透或排異作用來促使箭頭拔出。這顯示了古代醫家對異物存留引發後患的認識,並嘗試用藥物解決。
  3. 複雜創傷處理: 對於腹部金瘡腸出這種極為危險的狀況,提供了小麥飲噴瘡方。這段描述尤為珍貴,不僅有藥方(小麥煮水),更有詳細的操作指導——用冷水噴灑創口,使腸道自行回納,並強調環境因素(不中多人見,不欲令旁人語)和心理因素(不可病人知),以及後期的護理(不可飽食,勿使病人驚)。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患者整體狀態(包括心理)的考量,體現了當時外科處理的實踐智慧和一定的人文關懷。同時,磁石散方作為輔助內服藥,幫助腸道回納,則是以內治法配合外科急症處理的例子。
  4. 併發症處理: 針對金瘡引起的全身症狀,如煩悶(止煩白芷散方)、劇痛(止痛當歸散方)、悶絕無知(琥碧散方,使用童子小便服藥,顯示了當時特殊的藥材應用觀念)、筋急屈伸不利(敗弩散方,使用燒焦的故敗弩筋,以形補形的思路),以及大小便不通等(硝石散方),都提供了相應的內服方劑。
  5. 內傷與筋骨傷: 針對金瘡導致的內傷或傷及筋骨,提供了蛇銜散方和續斷散方,使用續斷、蛇銜等具有活血、續筋骨、療傷作用的藥材。

卷二所載方劑,其藥物組成包含了許多傳統中藥材(如白芷、當歸、芎藭、甘草、地黃、續斷、黃芩、芍藥等)、礦物藥(硝石、磁石、滑石、寒水石)以及動物或特殊來源藥材(鹿茸、蝙蝠、故敗弩筋、童子小便)。這些方劑的用法多為搗篩為散,內服或外敷;或煮湯內服。這部分內容極其豐富,展現了當時醫家在處理外傷時,不僅會進行局部處置,還會運用整體觀念,通過內服藥來調節全身狀態,緩解疼痛、控制感染、促進癒合、處理併發症。其方劑組成多樣,反映了廣泛搜集和應用藥物的實踐。

卷三則回歸到對癰疽的治療,尤其側重於發背、乳癰等較為嚴重或特殊的類型,以及伴隨的全身性病變,如大小便不通、寒熱、虛熱大渴等。本卷主要提供內服的「湯方」,這與卷二側重外用和處理外傷局部及併發症不同,顯示出在癰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系統性症狀時,內服藥物的重要性。

  1. 實熱證處理: 大黃湯用於治療強壯者熱癰,伴隨大小便不通,方中重用大黃、芒硝等攻下藥,配以梔子、黃芩、升麻等清熱藥,目的在於瀉熱通便,清除體內實火熱毒。這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熱毒蘊結導致腑實證的認識和治療手段。
  2. 複雜證候處理: 淡竹葉湯和生地黃湯則用於治療更為複雜或伴有虛熱的癰疽,如發背、乳癰伴大小便不通、寒熱、大渴、煩悶或虛熱。這些方劑組成更加複雜,如淡竹葉湯包含竹葉、栝蔞、通草、前胡、升麻、茯苓、黃芩、知母、甘草、石膏、生地黃、芍藥、大黃、黃耆、當歸、人參等十六味,集清熱、利濕、通腑、益氣、養陰、活血等多種作用於一體,顯示了醫家試圖通過複雜方劑來全面調節患者的全身狀態,既要清除熱毒,也要兼顧氣陰損耗。生地黃湯則側重於養陰清熱、益氣,反映了對虛熱證的認識。
  3. 治療階段性: 文中提到服用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指第二個淡竹葉湯),表明治療是分階段進行的,先用瀉下或清熱養陰藥處理某一階段的病機,再根據後續情況調整方藥。這體現了治療過程中的辨證論治思想和對病程轉歸的觀察。

總體來看,《劉涓子鬼遺方》作為一部早期的外科專著,其內容涵蓋了當時外科領域最重要的兩類疾病:癰疽和金瘡。它既有對疾病起源、病機、分類、診斷、預後判斷的理論探討(卷一),更有大量針對具體病症和併發症的實用方劑和操作方法(卷二、卷三)。書中方劑種類豐富,用藥廣泛,治療方法多樣,包括內服、外用、局部處理、全身調理等多種手段,反映了古代醫家處理外科疾病時內外兼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思路。儘管其中可能夾雜一些時代背景下的迷信或經驗性成分(如鬼遺方之說,「百神在」的概念,使用童子小便等),但其對疾病細緻入微的觀察、對症候的準確描述、對預後的判斷以及大量的有效方藥,都體現了當時中醫外科醫學的先進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此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其部分內容被《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重要醫書所引用,證明了其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為研究中國外科醫學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龔慶宣的整理工作,使得這部珍貴的醫典得以更完整地流傳至今,功不可沒。本書不僅是一部醫學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文化、醫學思想和藥物應用狀況的重要文獻。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