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慶宣

《劉涓子鬼遺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黃父一疽論

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㹞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注溪谷而燥經脈,津液和調而變化赤為血,血和則乘脈先滿,乃注經絡,經絡皆盈,乃注於經絡(句有脫誤)。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謂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

余已知血氣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知聞乎。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故大宿失度,日月薄蝕也。經始紀冰道流溢,草薷不成,五穀不植,經路不通,民不往來,庵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則言其故。

夫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泣則不通,不通則歸之不得復,及故癰腫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水髓消不當骨肉不瀉,筋枯空虛,筋骨肌肉不得相親,經脈敗漏,熏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黃父曰:願聞於癰疽之形與其期日。

岐伯曰:略說癰疽極者一十八種。癰發於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則化為膿,膿塞其咽半日死。其為者寫則已,含豕膏無冷,寫三日而已(一方無冷食)。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癰大而赤黑,不急則熱氣不入淵脈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脈十餘日死,陽氣大發,消腦,名曰腦漯,其色不樂,項痛如㓨,以藏頭乘心者,不治(本作留字)。發於肩及臑者名曰雌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大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𥦖石欲細長疏,或云塗豕六膏,日以勿裹,其癰堅而不潰者,馬刀夾纓乃治之。

發於胸者名曰並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萎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十歲(似誤)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陵翹草、陵根各一升,水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陽明名曰股甕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雌疽,其狀癰色不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以手緩柔之,乃破。諸疽發於節而相應之者,不可治之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腦名曰菟齧,其狀疾赤至胃,急治之,不治煞人。

發於踝名曰走援,其狀癰也,急不變,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名曰四淫,其狀如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名曰癘疽,其狀初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漸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苦速,成病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具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所著緩急之處,生死之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治如左僧納私撰是用,非是先賢恐後高雅,故記之名字,令惑之耳。

發皮㹞淺腫,高之赤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㹞深腫,下之堅其色,或青或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㹞,肉㹞已殃者,癰疽之甚也(肉㹞似誤,按㹞即肉字也)。

凡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多致禍矣。

夫癰壞後有惡㹞當者,以豬蹄湯洗其穢,次敷飲㹞膏散惡㹞盡,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邊令善㹞速生,當須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㹞易傷則重發,便益潰爛,慎之慎之。

白話文:

[黃父一疽論]

九江的黃父向岐伯請教說:我聽聞腸胃接受食物,上焦產生氣,用以溫暖身體並且滋養骨節、通達腠理,中焦產生的氣像露水一般,流入溪谷而使經脈保持乾燥,津液和調而轉化為血液,血液和諧就能順利循環,然後再注入經絡,經絡都充滿了,才能進一步灌注到全身。陰陽已經調和,隨著呼吸而運行,運行有其規律,週期有其道理,這與天地的運作原則相同,無法停止,如果要描述的話,就是從虛弱的地方去除實邪,如果過度排瀉就會導致不足,如果太快就可能會讓氣滯留,去除虛弱、補充實質就會過剩,但只要血氣調和,形體和精神就能維持健康。

我已經知道血氣平衡與不平衡的情況,但不知道癰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成功或失敗的時間、生死的期限,期限有遠有近,該如何衡量,是否可以告訴我?

岐伯回答說:經脈的運行不會停止,與天體的運行同步,與大地的規律相符,因此,如果大的星宿失去其位置,就會有日月蝕的現象。經脈開始運行,就像河流溢出,草木不能成長,五穀不能生長,經絡不通暢,人民不能互相往來,聚集在鄉鎮,彼此分離,血氣的運行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這些情況。

血脈和營衛週流不停,向上應對星宿,向下應對經絡,如果寒氣侵入經絡中,就會導致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就會阻塞,阻塞就會導致血液迴流困難,最終形成癰腫。寒氣轉化為熱氣,熱氣過盛就會使肉腐爛,肉腐爛就會形成膿,如果不排出膿,就會腐蝕筋骨,筋骨腐爛就會損傷骨骼,骨骼受傷就會使髓液流失,骨髓流失就會使骨肉無法正常運作,筋骨肌肉失去連接,經脈破裂,燻蒸五臟,五臟受損就會死亡。

黃父說:我希望聽聽關於癰疽的形態及其預後時間。

岐伯解釋說:簡單來說,最嚴重的癰疽有十八種。例如,如果癰瘡出現在喉嚨,稱為猛疽,如果不治療就會化為膿,膿塞住咽喉半天就會死亡。如果治療得當,就會好轉,可以用豬油含服,三天後就會痊癒。如果出現在脖子上,稱為夭疽,其特徵是紅大且黑,如果不立即治療,熱氣就會進入腋下的經絡,傷害任脈,內部燻蒸肝脈十多天就會死亡。如果陽氣過盛,會導致腦部受損,稱為腦漯,其面色不好,頸部疼痛像被刺穿一樣,如果頭部受到影響,心臟也會受損,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如果出現在肩膀和手臂上,稱為雌癰,其特徵是紅黑,需要立即治療,這種情況會導致大量出汗直到腳部,但不會傷害五臟。

如果出現在腋下且堅硬紅色的稱為米疽,治療時需要使用細長疏鬆的石針,或者塗上豬油膏,每天不要包紮,如果癰瘡堅硬且不潰瘍,需要用馬刀夾纓來治療。

出現在胸部的稱為並疽,其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後出現,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向下進入腹部,無法治療,十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胸膛的稱為甘疽,其形狀像萎縮的南瓜,經常伴有寒熱,需要立即治療,去除寒氣,否則十年後就會死亡,死後膿液會自行流出。

出現在側腰的稱為改訾,這是女性的疾病,久而久之,病情會形成大癰膿,治療時會發現其中有生肉,大小像紅豆,可以使用陵翹草和陵根,每種一升,加六升水煮至剩下三升,然後喝下去,穿上厚衣服坐在鍋上,讓汗出到腳部,病情就會好轉。

出現在大腿的陽明經上的稱為股甕疽,其形狀沒有太大變化,但會形成附骨癰膿,如果不立即治療,四十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大腿內側的稱為赤施疽,如果不立即治療,六天後就會死亡。如果出現在兩腿之間,如果不立即治療,六天後也會死亡。

出現在臀部的稱為兌疽,其形狀堅硬紅色,需要立即治療,如果不快速治療,三十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膝蓋的稱為雌疽,其形狀為癰,不伴有寒熱,但堅硬,不能破開,必須用手輕柔地按摩,然後再破開。所有出現在關節且相應的癰瘡,都不能治療。

出現在陽部的,一百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陰部的,四十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腦部的稱為菟齧,其形狀為迅速擴散的紅色,到達胃部,需要立即治療,否則會致命。

出現在腳踝的稱為走援,其形狀為癰,需要立即治療,否則會導致寒熱交錯,但不會致命。

出現在腳上的稱為四淫,其形狀像癰,如果不立即治療,一百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腳上的稱為癘疽,其形狀最初出現在小趾,需要立即治療,去除黑色部分,如果不立即治療,一百天後就會死亡。

出現在腳趾的稱為脫疽,其形狀為紅黑,但不會致命,需要持續治療,直到病情改善,否則就會死亡。

癰疽剛開始時通常不嚴重,很多人不會立即處理,但實際上這是極大的困擾,需要立即治療。如果不立即治療,病情會迅速惡化,很難救治,這可能會帶來災難,怎能不令人痛苦呢?我把這些想法詳細陳述,希望能啟發後世的賢者。

根據黃父的癰疽論,他詳細描述了病情的緩急程度和生死期限,以及不同類型的癰疽的形態和治療難度。有些癰疽的形態和顏色容易辨認,有些則比較難治療。對於那些表層皮膚淺腫,紅色但不堅硬的癰疽,可以不用治療,它們通常會自行消失。然而,對於那些深入肌肉和骨骼的癰疽,其顏色可能是青色、黃色、白色或黑色,而且可能伴有微熱和紅色,需要立即治療。如果癰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附骨癰,或者已經影響到肌肉和骨骼,那麼病情就很嚴重了。

對於背部的癰疽,如果皮膚薄,那麼通常為癰;如果皮膚堅硬,那麼通常為疽。如果出現這些症狀,需要立即治療。如果皮膚非常堅硬,那麼病情很可能會迅速惡化,帶來更大的麻煩。

對於癰疽後留下的傷口,如果有惡臭,應該使用豬蹄湯清潔,然後敷上飲牛膏散,直到惡臭消失,再敷上生肌膏散,然後按摩四周,促進新的肉芽生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避免性行為,小心防寒,不要過度勞動,直到筋脈恢復正常。否則,新的肉芽很容易受傷,導致病情反覆,甚至更嚴重,因此需要特別小心。

3. 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癰疽之甚,未發之兆,肥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日疽雚似若小癤,或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復。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炷,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亦應即貼即敷令得所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藥,外即冷敷。

不已,用熱貼貼之法,開其口泄熱氣。

白話文:

癰疽這種病很嚴重,在還沒發作前,通常會有身體肥胖和容易口渴的徵兆,剛開始發作時,可能看起來像小癤子,或是感到非常疼痛,這些都是輕微的徵兆,應該仔細觀察。

想要判斷是否是癰疽,可以用力按壓患處,如果是癰疽,按下去會感覺腫塊隱沒又復現。按壓患處周圍,比較各處的狀況,仔細判斷確定後就可以開始灸療。

首先,直接在患處灸二三百壯,然後在患處周圍灸一二百壯。小的癰疽灸四周,中等的灸六個部位,大的灸八個部位,灸的壯數和部位不用擔心太多。

灸完之後,應該馬上貼藥或敷藥,讓藥效發揮,腫塊就能消退。內服溫補的湯藥或散劑,如果沒有好轉,就改服寒涼的藥,外敷則改用冷敷。

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就改用熱敷的方法,打開癰疽的開口,讓熱氣散發出來。

4. 相癰知有膿可破法

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用排針膿深難見,上㹞厚而生㹞火針,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㹞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痛於前者,內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速即不良。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黃柏,芎藭,白芷,白蘞,黃耆,黃芩,防風,芍藥,菵草,白蠟,當歸,大黃(各一兩),細辛(二分),膒脂(三兩),松脂(二斤)

上十六味切,曝乾極燥,微火煎三上下,手不得離,布綿絞去滓貼之。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大黃,臘蜜,芎藭(各一兩),松脂(一斤半),陳膒脂(各一合半)

上十味細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綿絞去滓,向火塗紙上貼之。

治癰疽松脂帖腫方

松脂(一斤),大黃(三分),膒脂(一兩),細辛(半分),黃芩(一分半),防風(半分),白芷,白蘞,芎藭,當歸,芍藥,菵草,黃連,白蠟,黃柏(各一分)

上一十五味細切,曝令極燥,先煎脂蠟下松脂烊盡,內諸藥三上下,候色足絞以綿布,水中以新竹片上火炙之,施紙上貼之。此藥大秘,實有奇效,不妄傳之。

治癰疽,升麻薄極冷方

升麻(一兩),大黃(一兩),白蘞(六分),黃耆(一兩),黃芩(六分),白芨(一分,乾者),牡蠣(二分,粉),龍骨(一兩),甘草(二分,炙),芎藭(一兩)

上十味篩,和以豬膽,調塗布敷之癰上,燥易之。

治癰,白蘞薄方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塗布上,敷癰上,一燥輒易之,亦可治。又以三指撮置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十過,以寒水石沫塗腫上,紙覆之,燥復易,一易輒以煮汁拭之,晝夜二十易之。

治癰疽始一二日,痛微,內薄令消,豬膽薄方

黃耆,龍骨,青木香,梔子仁,羚羊角,乾地黃,升麻,白蘞,大黃,黃柏,黃芩,芎藭,赤小豆,麻黃(去節),黃連,犀角(一兩)

上十六味各等分搗篩,以豬膽調令如泥,以故布開口如小豆大,以泄熱氣。

治癰腫熱盛,口燥患渴,除熱止渴,黃耆湯方

黃耆,栝蔞,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梔子(二十枚),芍藥,黃芩(一兩半)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客熱鬱積在內,或生癤,黃耆湯方

黃耆(二兩),人參(一兩),芎藭,當歸,甘草(炙,各一兩),遠志(去心),乾地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麥門冬(去心,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癰未潰,黃耆湯方

黃耆(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三兩),芍藥,半夏,生薑(各八兩),飴(一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飴化分三服。

治癰,內補竹葉黃耆湯方

竹葉(切,一升),黃耆(四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黃芩(一兩),人參(二兩),桂心(一兩,如冷用半兩),大棗(十二枚),乾地黃(二兩),升麻(三兩),茯苓,生薑(各一兩)

上十二味以水二斗,煮竹葉澄清,取九升,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補度冷下,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人參,甘草(炙),乾薑(各二兩),龍骨(一兩,碎),附子(大者,一枚,炮)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進一服。

治取冷過寒,下蝕見出,溫中湯方

甘草(六分,炙),乾薑(六分),附子(炮,去皮破,六分),蜀椒(二百四十粒,去口者出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斷下補骨,附子湯方

附子(二分,炮),當歸,人參,黃連,甘草(炙,各一兩),乾薑,桂心,芍藥(各二分),蜀椒(去汗目閉口,半分)

上九味以水五升,煮取一斗五合,去滓分溫二服。

治癰瘡及惡瘡,有惡㹞,豬蹄湯洗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白蘞(二兩),白芷(二兩),黃連(一兩),狼牙(二兩),芍藥(二兩),黃芩,獨活,大黃(各一兩)

上九味以水三斗,煮豬蹄一斗五升,去蹄內諸藥煮,煮五升洗瘡,日四次,甚良。

治癰疽腫壞多汁,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芎藭,甘草(炙),大黃,黃芩(各二兩),芍藥(三兩),當歸(二兩)

上七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蹄取八升,去蹄,內諸藥,更煮取三升,去滓及溫洗瘡上,日三。亦可布內湯中,敷瘡腫上,燥復之。

治肘疽方

黃連,皂莢(各等分,炙去皮子)

上二味搗下,和以淳苦酒,調令如泥,塗滿肘,以綿厚敷之,日三易,良。

治癰疽最膿,增損散方

黃耆(五分,膿多倍之),小豆(一分,熱口乾倍之),芎藭(二分,肉未生倍之),白蘞(三分,有膿瘡不合倍之),栝蔞(三分,若小便利倍之)

上六味搗篩,令細酒調溫服方寸匕,日三。

治癰消膿,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桂心,人參,細辛,敗醬,乾薑,厚朴,甘草(炙),防風,桔梗(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酒服方寸匕,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及疽之不能發壞者,可服。瘡未壞,去敗醬。已發膿,納入敗醬,此藥時有化癰疽成水者,方正桂為異,故兩存焉(案:正桂句似誤)

治發背及婦人發房並腸癰,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厚朴(炙),甘草(炙),細辛,栝蔞,防風,乾薑,人參,桔梗,敗醬(以上各一兩)

上十味搗篩,清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善。敗醬,草名也。病在上者當吐,在下者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也。諸病在裡,惟服此藥,即覺有力。及癰疽便即腹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瘡已潰,便即早愈。凡俗流醫不知用此藥,發背有不善而渴,便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心,便消散。

若雖服壞,終無苦,但晝夜服勿懈也。發此藥消散不覺,腫去時即愈。或長服即去敗醬,偏治婦人乳腫諸產,疵速愈良。又云惟服有異,始覺背有不善之也。

治諸癰疽已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瞿麥散方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薏苡仁,芎藭,赤小豆(末,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小豆出於銅器中,熬令乾後,漬漬後復熬五過止。然後治末,合搗篩,溫酒服方寸匕,晝夜各五。三日後痛癢者,肌肉也。又方:用苦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瘡口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耆、薏苡仁、芍藥等。

治癰食惡㹞散方

藜蘆(一分半),真珠(一分半),石硫黃,雌黃,麝香(各三分),馬齒,礬石(熬),漆頭,蘆茹(各三分)

上九味篩搗,粉瘡上,亦可為膏和敷瘡上。

治癰疽食惡,㹞散方

雄黃(一兩),礬石(一分,熬),蘆茹(一兩)

上三味搗篩,稍著之,隨用多少,不限一兩。

治癰疽,兌膏方

當歸,芎藭,白芷,松脂(各二兩),烏頭(一兩),豬脂(二升),巴豆(十枚,去心皮)

上七味㕮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合相得,以綿布絞之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丈作兌,兌之瘡雖深淺,兌之膿就,兌盡即善。肉瘡淺者不起,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則止。

治食㹞,青龍膏方

白礬(二兩,火煉末之),熟梅(二升,去核),鹽(三合),大錢(二十七枚)

上四味於銅器中猛火投之,摩滅成末,乃和豬脂搗一千杵,以塗瘡上,甚痛勿怪。此膏食惡㹞盡復著,可敷蛇銜膏塗之,令善㹞復生。

治癰疽金瘡,生肉膏方

大黃,芍藥,黃耆,獨活,白芷,芎藭(各一兩),當歸(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盛煎豬膏三升,煎三上下,以綿布絞去滓,用兌摩,多少隨意,常用之。

治丹癰疽始發,焮熱浸淫長成,㩉湯方

升麻,黃芩(各三兩),黃連,大黃(各二兩),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芎藭(二兩),芒硝(三兩),羚羊角屑(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鐺中納芒硝,上火攪令成沸,盡滓,稍分適冷熱貼帛,㩉腫上數過,其熱隨手消散。王練甘林所秘,不傳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