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慶宣

《劉涓子鬼遺方》~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

白話文:

治療四十歲以下體格健壯的人,如果經常出現熱癰且位置不固定,伴有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可以使用大黃湯。

大黃(三兩),梔子(五十),升麻(二兩),黃芩(三兩),芒硝(一兩,別方二兩)

白話文:

大黃(三兩):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腹痛、痢疾、血瘀等症。

梔子(五十):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瘡瘍、血熱妄行等症。

升麻(二兩):具有升陽舉陷、祛風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脫肛、子宮下垂、風濕痹痛等症。

黃芩(三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黃疸、痢疾、瘡瘍等症。

芒硝(一兩,別方二兩):具有瀉火通便、清熱涼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腹痛、高熱煩渴等症。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絞調,分溫三服,快利為度。

治發癰疽兼結實,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淡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五味藥材切好,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四合的藥汁,去掉藥渣。接著加入芒硝攪拌均勻,分三次溫服,以達到通便為止。

用於治療癰疽且伴有便秘,大小便不通暢,發冷發熱的情況。如果已經服用過五痢湯但仍然嘔吐不止,無法排泄,感到非常口渴煩躁,可以使用淡竹葉湯。

竹葉(切,四升,去尖),栝蔞(四兩),通草,前胡,升麻,茯苓,黃芩,知母,甘草(炙),石膏(末,以上各二兩),生地黃(十兩),芍藥(一兩),大黃,黃耆(三兩),當歸(一兩半),人參(一兩)

白話文:

竹葉(切成小塊,四升,去掉尖端),栝蔞(四兩),通草,前胡,升麻,茯苓,黃芩,知母,甘草(烤過的),石膏(研磨成粉,以上各二兩),生地黃(十兩),芍藥(一兩),大黃,黃耆(三兩),當歸(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去葉取九升,納諸藥後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治發背髮乳,四體有癰疽,虛熱大渴,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1. 將前面十六味藥先用一斗六升水,煮竹葉。

  2. 去除竹葉,取九升水,加入所有藥物後繼續煮。

  3. 煮到藥液剩下三升二合時,分四次服用。

  4. 服藥後的三天三夜內,會有一次大便,大便通暢後,即可停止服用。

  5. 不必把藥湯全部喝完,如果藥湯喝完了,大便還是不通暢,就應該繼續服用藥湯,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生地黃(十兩),竹葉(四升),黃芩,黃耆,甘草(炙),茯苓,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三兩),升麻,前胡,知母,芍藥(各二兩),栝蔞(四兩),大棗(二十枚,去核),當歸(一兩半),人參(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500克),竹葉(2.5公升),黃芩、黃耆、甘草(炒製)、茯苓、麥門冬(去心,以上各150克),升麻、前胡、知母、芍藥(各100克),栝蔞(200克),大棗(20顆,去核),當歸(75克),人參(50克)。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葉,納諸藥,煮取三升六合,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乳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淡竹葉湯方

白話文:

先用一斗五升水煮竹葉,取出一斗竹葉水,去除竹葉,加入藥材,煮成三升六合,分成四份,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此方用於治療發背乳癰,服用生地黃湯後,排泄通畅後再服用此方,並輔以淡竹葉湯。

淡竹葉(四升),麥門冬(去心),黃耆,芍藥,乾地黃,生薑(以上各三兩),前胡,黃芩,升麻,遠志(去心),栝蔞,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

白話文:

  • 淡竹葉:四碗

  • 麥門冬:去除中心,三兩

  • 黃耆:三兩

  • 芍藥:三兩

  • 乾地黃:三兩

  • 生薑:三兩

  • 前胡:三兩

  • 黃芩:三兩

  • 升麻:三兩

  • 遠志:去除中心,三兩

  • 栝蔞:三兩

  • 大棗:十四顆

  • 當歸:一兩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黃耆、芍藥、乾地黃、生薑,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再煮,取三升,分溫三分(上語煮竹葉、小麥恐是麥門冬,非是小麥也)

治癰疽虛熱,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將十三味藥材先以一斗八升的水,煮竹葉、麥門冬、黃耆、芍藥、乾地黃、生薑,取一斗,去掉渣滓,加入所有藥材,再煮,取三升,分成三份,溫熱服用(以上所說的煮竹葉、小麥,恐怕是麥門冬,而不是小麥)。

生地黃(五兩),人參,甘草(炙),黃耆,芍藥,茯苓(各三兩),當歸,芎藭,黃芩,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枚),淡竹葉(切成三升)

白話文:

生地黃(250克),人參、甘草(以火烤過)、黃耆、芍藥、茯苓(各150克),當歸、金銀花、黃芩、通草(各100克),紅棗(20顆),淡竹葉(切成3000毫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復諸藥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頓服為佳。

治癰疽內虛熱渴甚,黃耆湯方

白話文:

把上述十二味藥材,先用二斗水煎煮,取出一斗五升的藥汁,除去渣滓,再把藥材加進去重新煎煮,取四升八合的藥汁,每次服用八合,一天三次,晚上再服用兩次,能夠一次性服用完畢,效果會更好。

生地黃(八兩),竹葉(切成三升),小麥(二升),黃耆,黃芩,前胡,栝蔞(四兩),通草,芍藥,升麻,茯苓,甘草,知母(各二錢),人參,當歸(各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400公克),竹葉(切成1.5公升),小麥(1公升),黃耆、黃芩、前胡、栝蔞(各200公克),通草、芍藥、升麻、茯苓、甘草、知母(各10公克),人參、當歸(各5公克)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及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復煮諸藥,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麥門冬,腹滿加石膏三兩,熱盛去人參、當歸。

治背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味藥材,先以二斗水,煮竹葉及小麥,取一斗二升。將竹葉及小麥渣滓去除,再用一斗二升的藥液,煮所有的藥材,取四升藥液,分成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小便困難,則去除通草、茯苓,加入麥門冬。如果腹滿,則加入三兩的石膏。如果熱症嚴重,則去除人參、當歸。

生地黃(八兩),人參,甘草(炙),芍藥(各二兩),通草,茯苓,黃耆,黃芩(各三兩),淡竹葉(切二升),大棗(二十枚),當歸,芎藭(各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500公克),人參,甘草(炙),芍藥(各100公克),通草,茯苓,黃耆,黃芩(各150公克),淡竹葉(切碎1000毫升),大棗(20顆),當歸,芎藭(各50公克)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葉,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癰疽內虛,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竹葉和其他十一味藥材,先用三斗水煮竹葉,取一斗的藥汁,去掉殘渣,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到剩四升。每次服用八合,一天三次,晚上再服用兩次。如果能夠每次服用一升效果更好。

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癰疽內虛的情況,名為黃耆湯。

黃耆,人參,甘草(炙),芍藥,當歸,生薑(各三兩),大棗(二十枚),乾地黃,茯苓(各二兩),白朮(一兩),遠志(一兩半)

白話文:

  • 黃耆:三兩

  • 人參:三兩

  • 甘草(炙):三兩

  • 芍藥:三兩

  • 當歸:三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二十枚

  • 乾地黃:二兩

  • 茯苓:二兩

  • 白朮:一兩

  • 遠志: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溫四服。

治癰疽,五味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味藥材加入十三升水中煎煮,煎至剩四升時,濾去藥渣,然後分成四次溫服。

用於治療癰疽的五味竹葉湯方。

竹葉(切,二升),五味子,前胡,當歸,乾地黃,人參(各二兩),小麥(二升),黃耆,黃芩,麥門冬(去心),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半,炙),升麻(一兩),大棗(十四枚),桂心(半兩)

白話文:

竹葉(切碎,二升),五味子,前胡,當歸,乾地黃,人參(各二兩),小麥(二升),黃耆,黃芩,麥門冬(去除中間的籽),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半,炙烤過),升麻(一兩),大棗(十四枚),桂心(半兩)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發背,乳大去膿後虛懾少氣欲死,服此遠志湯方

白話文:

將竹葉和小麥用二十升水先煮,熬到剩十升時,去掉渣滓,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到剩下三升。然後分為四份,溫熱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這個方劑用來治療癰疽發背,當乳房部位的膿已經排出後,患者感到虛弱、氣短甚至接近昏迷狀態時可以服用此遠志湯。

遠志(去心),當歸,甘草(炙),桂心,芎藭(各一兩),黃耆,人參,麥門冬(去心,三兩),茯苓(二兩),乾地黃(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四枚)

白話文:

遠志(去掉中心),當歸,甘草(經過烘烤),桂心,川芎(各一兩),黃耆,人參,麥門冬(去掉中心,三兩),茯苓(二兩),乾地黃(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四顆)

上件十三味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乳下復往,服此白石脂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用東邊流來的水一斗,煎煮至剩下三升二合,分為四份,溫熱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用來治療背部和乳房下方反覆出現的病癥,服用此白石脂湯。

白石脂(四兩),龍骨(三兩),當歸,桔梗,女萎,黃連(去毛),甘草(以上各二兩),白頭翁(一兩),乾薑(二兩)

白話文:

  1. 白石脂:四兩

  2. 龍骨:三兩

  3. 當歸:二兩

  4. 桔梗:二兩

  5. 女萎:二兩

  6. 黃連(去除毛):二兩

  7. 甘草:二兩

  8. 白頭翁:一兩

  9. 乾薑: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盡服。當下未即來日止。

治發癰疽取利熱小便退,不用食物,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九味藥材用水九升煮至剩下三升二合,分四次服用,直到症狀緩解即可停止,不需要全部喝完。如果服藥後症狀沒有立即改善,第二天再停止。

用於治療發熱和排尿困難,以及不需要進食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竹葉湯的方劑。

淡竹葉(切三升),小麥(二升),乾地黃,人參,黃芩,前胡,升麻(各二兩),麥門冬(去心),生薑,黃耆,芍藥(各三兩),大棗(十四枚),桂心(半兩),遠志(半兩,去心),當歸(一兩),甘草(炙)

白話文:

淡竹葉(切三升):將淡竹葉切成三升量。

小麥(二升):準備二升的小麥。

乾地黃、人參、黃芩、前胡、升麻(各二兩):各取二兩的乾地黃、人參、黃芩、前胡和升麻。

麥門冬(去心):取麥門冬,去除其中心部分。

生薑、黃耆、芍藥(各三兩):各取三兩的生薑、黃耆和芍藥。

大棗(十四枚):準備十四枚大棗。

桂心(半兩):取半兩的桂心。

遠志(半兩,去心):取半兩的遠志,去除其中心部分。

當歸(一兩):取一兩的當歸。

甘草(炙):取適量甘草,經過炙烤處理。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取下後熱少退,小便不利,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十六味藥材切碎。先用一斗八升水,煮竹葉和小麥,取一斗水,過濾掉渣滓,加入所有的藥材。再加水煮,取三升藥液,分兩次服用,體弱者可分四次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淡竹葉(切一升),小麥(三升),乾地黃(四兩),黃耆,人參,甘草(炙),芍藥,石膏,通草,升麻,黃芩,前胡(各二兩),大棗(十四枚),麥門冬(三兩,去心)

白話文:

準備淡竹葉切碎一升,小麥三升,乾地黃四兩,黃耆、人參、甘草(炙)、芍藥、石膏、通草、升麻、黃芩、前胡各二兩,大棗十四枚,麥門冬三兩(去掉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二合,強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取利後,熱,小便不利,竹葉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四種藥材,先用六十六鬥水與竹葉、小麥一起煮,取九升的液汁,過濾掉渣滓,加入所有的藥材,繼續煮至三升二合的量。強健的人一天分三次服用,體弱的人一天分四次服用,早晚一次,連續三天。

竹葉(切,三升),小麥(二升),人參,黃芩,前胡,芍藥,甘草(炙),乾地黃,當歸,桂心,黃耆(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龍骨,牡蠣(一兩,末),赤蛸螩(三十枚,炒),大棗(十四枚,去核)

白話文:

  • 竹葉(切碎,三升)

  • 小麥(二升)

  • 人參

  • 黃芩

  • 前胡

  • 芍藥

  • 甘草(炙烤)

  • 乾地黃

  • 當歸

  • 桂心

  • 黃耆(三兩)

  • 麥門冬(三兩,去除中心)

  • 龍骨

  • 牡蠣(一兩,研磨成粉末)

  • 赤蛸螩(三十枚,炒過)

  • 大棗(十四枚,去除果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癰及乳,兼味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種藥材用兩鬥水先煮竹葉和小麥,煎至剩下一斗水時,濾去渣滓,然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煎煮到剩下四升。分為四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這藥方可以治療背部的癰瘍以及乳腺問題,是竹葉湯的一種配方。

淡竹葉(切,三升),小麥(三升),黃耆,黃芩,五味子,人參,前胡,乾地黃,當歸(各二兩),大棗(十四枚),麥門冬(二兩,去心),升麻(一兩),桂心(半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

白話文:

淡竹葉(切碎,三升),小麥(三升),黃耆、黃芩、五味子、人參、前胡、乾地黃、當歸(各兩),大棗(十四枚),麥門冬(兩,去心),升麻(一兩),桂心(半兩),甘草(一兩,炙製),生薑(三兩)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服。

治發背已潰而下不住,白石脂湯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味藥材用兩鬥水先煮竹葉和小麥,煮到剩下一斗水時,濾掉渣滓,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直到剩下三升藥液。然後分三次溫服,一天內服完。

這方劑是用來治療背部癰瘍已經潰破但流膿不止的情況,稱為白石脂湯。

白石脂(四兩),龍骨(三兩),當歸(二兩),桔梗(二兩),女萎,白頭翁(各四兩),黃連(二兩),乾薑(三兩)

白話文:

白石脂(120克),龍骨(90克),當歸(60克),桔梗(60克),女萎、白頭翁(各120克),黃連(60克),乾薑(90克)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已潰,大膿汁,虛懾少氣力,內補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加入九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三升三合的藥液,去掉藥渣。每次服用八合,一天服三次,夜晚一次。

用於治療背部已經潰爛、有大量膿液流出、體虛乏力的情況,這是內補黃耆湯的方子。

黃耆(三兩),乾地黃,人參,茯苓(各二兩),當歸,芍藥,芎藭,桂心,遠志(去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麥門冬(去心,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內虛熱,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 黃耆(150克)

  • 乾地黃、人參、茯苓(各100克)

  • 當歸、芍藥、芎藭、桂心、遠志(去心,各50克)

  • 甘草(75克)

  • 麥門冬(去心,150克)

  • 生薑(250克)

  • 大棗(14枚)

生地黃(五兩),人參,甘草(炙),芍藥,茯苓,芎藭,通草,黃芩,當歸(各二兩),大棗(二十枚),竹葉(切,三升)

白話文:

生地黃(五兩):這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活血化瘀的作用。

人參(二兩):這是一種補氣益血、強身健體的中藥,具有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等功效。

甘草(炙)(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

芍藥(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鎮痛止痛的作用。

茯苓(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芎藭(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通經活絡的作用。

通草(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

黃芩(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止血涼血的作用。

當歸(二兩):這是一種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

大棗(二十枚):這是一種中藥,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緩解疼痛的作用。

竹葉(切,三升):這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止咳化痰的作用。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發背,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味藥材用三斗水煮竹茹和地黃,取一半的水量,去掉渣滓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煎煮至剩四升。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兩次,每次能服用一升最好。

這是治療背部發炎的黃耆湯方。

黃耆,黃芩,遠志,麥門冬(去心,二兩),乾地黃,人參,芎藭,甘草(炙),芍藥,當歸(各一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雞肶胵(二具,勿去皮),桑螵蛸(十四枚,炙)

白話文:

黃耆、黃芩、遠志、麥門冬(去心,二兩)、乾地黃、人參、芎藭、甘草(炙)、芍藥、當歸(各一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雞胵胵(二具,勿去皮)、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實湯方(甘林所秘不得)

白話文:

將上述的十四味藥材咀嚼碎後,用十斗水先煎煮到剩下四升五合。每次服用九合,一天服三次,夜晚再服一次。

用來治療炎疽的枳實湯方(這是甘林所保密的方子)。

枳實(炙),夜干升麻,乾地黃,黃芩,前胡(各三兩),犀角(一兩半),大黃(二兩半),麝香(半兩),一方用甘草(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溫三服,須瘥也。

治腸癰,大黃湯

白話文:

枳實(烤炙過的)、夜交藤、升麻、生地黃、黃芩、前胡(各三兩)、犀角(一兩半)、大黃(二兩半)、麝香(半兩),另一種方法是用甘草(二兩)。

腸癰之為病,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其脈遲堅者未成膿也,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服此方。

白話文:

腸癰的病症是診見小腹腫脹,痞塊堅硬,按之疼痛,或在膀胱左右兩側,顏色或赤紅或灰白,堅硬大如手掌,小便頻數,有時大汗淋漓,有時又畏寒。其脈象沉遲而堅硬的,膿尚未成熟,可用下法,應有血脈數量膿已成熟,不可服用此方。

大黃(四兩),牡丹(三兩),芥子(半升),硝石(三合),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白話文:

大黃(160 克),牡丹皮(120 克),芥子(200 毫升),硝石(15 克),桃仁(50 粒,去皮炒熟,切碎)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五合,分為兩服,膿下無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梔子(一百枚,去皮),升麻,黃芩,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三服,得快下數行止,不下更服。

治婦人妒乳,辛夷湯方

白話文:

上五味一起咀嚼,用六升五合的水,分為兩服,如果膿不流出,而是出血,效果極佳。

治療背部剛開始要出疹子時,就服用這個方子,叫做大黃湯:

大黃三兩、梔子一百枚(去皮)、升麻、黃芩、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九升水煮,取三升半,分為三服,如果能快速拉下幾行便,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就繼續服用。

治療婦女妒乳,可以使用辛夷湯。

辛夷(一升,去毛),大棗(三十枚),桂(長一尺),防風(二分),白朮,甘草(一尺,炙),生薑(二分),澤蘭(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婦人客熱乳結腫,或潰或作癰,內補黃耆湯方

白話文:

辛夷(一斤,去除外皮),大棗(三十枚),肉桂(長一尺),防風(二錢),白朮、甘草(一尺,烤製),生薑(二錢),澤蘭(一斤,切碎)

黃耆,茯苓(各三兩),芍藥(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二兩,炙),厚朴(一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乾地黃(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癰腫患熱盛,黃耆湯方

白話文:

黃耆、茯苓(各 90 克),芍藥(60 克),麥門冬(90 克,去除麥心),甘草(60 克,炙烤過),厚朴(30 克,炙烤過),人參(90 克),生薑(120 克),乾地黃(90 克)

黃耆,麥門冬(三兩,去心),黃芩(六分),梔子(十四枚),芍藥(二兩),栝蔞(二兩),乾地黃(一兩),升麻(一兩)

上八味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發癰疽腫潰去膿多,里有虛熱,內補黃耆湯方

白話文:

黃耆、麥門冬(三兩,去除裡面白色的種子)、黃芩(六分)、梔子(十四枚)、芍藥(二兩)、栝蔞(二兩)、乾地黃(一兩)、升麻(一兩)

黃耆,茯苓,桂心,人參,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六分,炙),生薑,遠志(二兩,心),當歸(二兩),五味子,大棗(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癰去膿多,虛滿上氣,竹葉湯方

白話文:

黃耆、茯苓、桂心、人參、麥門冬(三兩,去除麥門冬果實中間的種子)、甘草(六分,經過炙烤)、生薑、遠志(二兩,去除遠志果實中間的種子)、當歸(二兩)、五味子、大棗(二十枚)

竹葉(切,二升),半夏(二兩,湯洗),甘草(二兩,炙),厚朴(三兩,炙),小麥(四升),生薑(五兩),當歸(一兩),麥門冬(二兩),茯苓,桂心(各一兩),黃芩(三兩)

白話文:

準備竹葉切碎兩升,半夏兩兩(湯洗),甘草兩兩(炙),厚朴三兩(炙),小麥四升,生薑五兩,當歸一兩,麥門冬兩兩,茯苓、桂心各一兩,黃芩三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又煮諸藥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癰疽腫煩熱,增損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切成片,用一斗半的水先煮竹葉和小麥,煮到剩下九升水時,去掉藥渣。然後把剩下的藥材放入繼續煮,直到水量減少到兩升。最後把藥液分成三次溫服。

用於治療癰疽腫脹、煩躁發熱,這是增損竹葉湯的配方。

竹葉(一握,切),當歸,茯苓,人參,前胡,黃芩,桂心,芍藥(各二兩),甘草(三兩,炙),大棗(二十枚),小麥(一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白話文:

竹葉(一把,切碎),當歸、茯苓、人參、前胡、黃芩、桂心、芍藥(各二兩),甘草(三兩,烤過的),大棗(二十枚),小麥(一升),麥門冬(一升,去核)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一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黃耆二兩,胸中惡加生薑六兩,下者減芍藥、黃芩各六分。如體強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癰疽後補塞去客熱,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味藥材切好,放入一斗六升的水中,加入竹葉和小麥,煮成一斗一升的藥汁,去除雜質後,放入藥材,煮至三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晚上加黃耆二兩,胸悶惡心加生薑六兩,洩瀉減少芍藥和黃芩各六分。如果身體強壯或虛弱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藥材的用量。

黃耆,生薑,石膏(末),甘草,芍藥,升麻,人參(以上二兩),知母,茯苓(各一兩),桂心(六分),麥門冬(二兩,去心),大棗(十四枚),乾地黃(一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 黃耆

  • 生薑

  • 石膏(研成末)

  • 甘草

  • 芍藥

  • 升麻

  • 人參(以上兩兩)

  • 知母

  • 茯苓(各一兩)

  • 桂心(六分)

  • 麥門冬(兩兩,去除中心)

  • 大棗(十四枚)

  • 乾地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