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涓子鬼遺方》~ 卷五 (5)
卷五 (5)
1. 卷五
丹砂末,犀角(二兩),夜干(三兩),生地黃(十兩),大黃(三兩),升麻(三兩),芎藭(三兩),麝香(二兩),前胡(三兩),沉香(二兩),黃芩(三兩),青木香(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豬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下止,絞去滓,入麝香、丹砂末攪令調,溫酒服如棗核大,日三服。
治風溫瘑疽諸惡瘡,經年不瘥,其著胸臆,背日大不可視之,恐見肺,肺髓者,皆主之,敷當火,須以意用之。
丹砂膏方
丹砂,雄黃末,附子,天雄,乾地黃,大黃,當歸,秦膠(各二兩),烏頭,桂心,黃連,松脂,茴芊(各四兩),蜀椒(一升,去目汗),乾薑(二兩),巴豆(一百枚,去皮心),蜈蚣(四枚,去頭足赤者),石南草(二兩)
上十八味㕮咀,十六味以苦酒一斗漬一夜,以豬脂六升微火煎三上下,藥色膏成,絞去滓,納二石末,攪令調敷瘡,有口亦可兌瘡口。此脂多治合即隨多少,苦酒不必盡一斗,以意量用之。
治瘑疥癬諸惡瘡,丹砂膏方
蜀椒(三升,去目汗),丹砂,細辛,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枚),前胡,白芷(各切一升),芎藭(切),白朮,吳茱萸(各一升),當歸(一兩)
上十一味㕮咀,諸藥唯椒、茱萸不搗,以苦酒漬一夜,合淹,以豬脂不中水者十斤,細切,合諸藥於銅器內,煎三上下,白芷黃成膏,以綿布絞去滓。如患風溫腫不消,服如彈元大一枚。
若鼻塞不通,以膏著鼻中。若青盲風目,爛眥癢痛,茫茫不見細物,以綿絮裹箸頭注膏中,以敷兩眥,至臥時再敷之。齒痛亦如,耳聾亦准之。諸惡痛皆治之。金瘡牛領馬鞍瘡亦敷之。治下赤腹中有癰,並癰疾在外,即摩之,在內即服之,如彈元大一枚,日三服。此膏無所不治。
治小兒頭瘡並惡,紫草膏方
紫草(三兩),黃連,女青,白芷(各一兩),礬石(三兩,燒令汗出),苦酒(五合),生地,榆根(一兩)
上七味納三味礬石、紫草、黃連為末,入諸藥煎,白芷黃,膏成敷瘡上。
治小兒熱瘡,水銀膏方
水銀(二兩),胡粉(二分),松脂(二兩),豬肝(四升)
上四味煎松脂、水銀氣出,下三物攪令不見銀,放冷,以敷瘡上。
治火瘡,柏皮膏
右皮去黑皮用白肉,以豬脂少多煎去滓,候凝隨實使之。
治熛疽浸淫廣大,赤黑爛壞成瘡,羊髓膏方
羊髓(二兩),大黃(二兩),甘草(一兩),胡粉(二分)
上四味㕮咀,以豬脂二升半,並胡粉微火煎三上下,絞去滓,候冷敷瘡上,日四五。
治熱毒並結及腫成瘡,升麻膏方
升麻(三兩),白朮(一兩),牡蠣(三分),白芨(二兩),白蘞(二兩),菵草(二分),夜干(二兩),大黃(二兩),黃連(二兩)
白話文:
[卷五]
丹砂散
將丹砂磨成粉末,搭配犀角(二兩)、夜干(三兩)、生地黃(十兩)、大黃(三兩)、升麻(三兩)、芎藭(三兩)、麝香(二兩)、前胡(三兩)、沉香(二兩)、黃芩(三兩)、青木香(一兩)這十二種藥材,先切碎。接著用五升豬油,以小火稍微熬煮三次後停止,濾掉藥渣,再加入麝香和丹砂粉末攪拌均勻。服用時,用溫酒送服,每次服用如棗核般大小的藥丸,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風溫引起的瘰癧惡瘡,以及其他各種久治不癒的惡瘡。這些瘡如果長在胸部或背部,會越來越大,甚至可見到肌肉組織,此藥方都可使用。敷藥時,要小心用火加熱,並視情況調整。
丹砂膏方
將丹砂、雄黃粉末、附子、天雄、乾地黃、大黃、當歸、秦膠(各二兩)、烏頭、桂心、黃連、松脂、茴芊(各四兩)、蜀椒(一升,去除籽粒和汗液)、乾薑(二兩)、巴豆(一百枚,去除外皮和內核)、蜈蚣(四枚,去除頭部和足部的紅色部分)、石南草(二兩)這十八種藥材切碎。其中十六種藥材用一斗苦酒浸泡一晚,接著用六升豬油以小火熬煮三次,直到藥膏顏色呈現膏狀,濾掉藥渣,加入二石末攪拌均勻,敷在患處,有開口的瘡也可以將藥膏直接塗抹在傷口上。此藥膏適用於多種病症,用量可隨情況調整,苦酒也不必用盡一斗,可自行斟酌。
治療瘰癧、疥癬等惡瘡的丹砂膏方
蜀椒(三升,去除籽粒和汗液)、丹砂、細辛、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枚)、前胡、白芷(各切一升)、芎藭(切)、白朮、吳茱萸(各一升)、當歸(一兩)這十一種藥材,除了蜀椒和吳茱萸之外,其他都先切碎。將所有藥材(除了蜀椒和吳茱萸不用搗碎)用苦酒浸泡一晚,使其充分濕潤。接著準備不沾水的豬油十斤,切細後,與所有藥材一同放入銅器內,熬煮三次後,直到白芷變成黃色,形成藥膏。用棉布濾掉藥渣,如果患有風溫腫脹不消,可服用如彈丸般大小的藥丸,一日一次。
若鼻塞不通,可將藥膏塗抹在鼻孔中。若是患有青盲眼疾(即視力模糊)、眼瞼潰爛搔癢疼痛、視物不清,可用棉絮包裹筷子頭沾取藥膏,塗抹在眼角兩側,睡前再塗抹一次。牙痛、耳聾等症狀也可用相同方法。此藥膏可治療各種疼痛,也可治療金瘡(刀傷)和牛、馬因使用鞍具造成的瘡傷。若腹部有膿腫,或身體表面有瘡瘍,可塗抹藥膏;若膿腫在體內,則服用如彈丸大小的藥丸,一日三次。此藥膏可治療多種疾病。
治療幼兒頭瘡等惡疾的紫草膏方
將紫草(三兩)、黃連、女青、白芷(各一兩)、礬石(三兩,燒到出汗)、苦酒(五合)、生地、榆根(一兩)這七種藥材,將礬石、紫草、黃連磨成粉末,放入其他藥材中一起熬煮,煮到白芷呈現黃色,膏狀成型後,敷在患處。
治療幼兒熱瘡的水銀膏方
將水銀(二兩)、胡粉(二分)、松脂(二兩)、豬肝(四升)這四種藥材,先熬煮松脂和水銀,直到水銀蒸氣散出,再加入剩餘藥材攪拌均勻,直到看不到水銀,放涼後敷在患處。
治療火瘡的柏皮膏
取柏樹皮的白色內層部分,用豬油熬煮,濾掉藥渣,待凝固後敷在患處即可。
治療熛疽(急性壞死性感染)浸淫擴散,出現紅黑潰爛的羊髓膏方
將羊髓(二兩)、大黃(二兩)、甘草(一兩)、胡粉(二分)這四種藥材切碎,放入二升半豬油中,加入胡粉,用小火熬煮三次後,濾掉藥渣,放涼後敷在患處,一天四五次。
治療熱毒結聚,腫脹化膿的升麻膏方
將升麻(三兩)、白朮(一兩)、牡蠣(三分)、白芨(二兩)、白蘞(二兩)、菵草(二分)、夜干(二兩)、大黃(二兩)、黃連(二兩)這九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