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涓子鬼遺方》~ 卷四 (2)
卷四 (2)
1. 黃父一疽論
發於足上名曰四淫,其狀如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名曰癘疽,其狀初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漸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苦速,成病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具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所著緩急之處,生死之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治如左僧納私撰是用,非是先賢恐後高雅,故記之名字,令惑之耳。
發皮㹞淺腫,高之赤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㹞深腫,下之堅其色,或青或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㹞,肉㹞已殃者,癰疽之甚也(肉㹞似誤,按㹞即肉字也)。
凡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多致禍矣。
夫癰壞後有惡㹞當者,以豬蹄湯洗其穢,次敷飲㹞膏散惡㹞盡,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邊令善㹞速生,當須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常,乃可自勞耳。不爾,新㹞易傷則重發,便益潰爛,慎之慎之。
白話文:
長在腳上的病,如果叫做「四淫」,它的樣子像癰,如果不趕快治療,一百天內就會死亡。
長在腳上的病,如果叫做「癘疽」,它的樣子一開始像小指頭上的病,要趕快治療,把黑色的部分去除,如果沒有馬上好轉,而不去治療,一百天內就會死亡。
長在腳指頭上的病,如果叫做「脫疽」,它的樣子是紅黑色的,通常不會馬上死,如果治療後沒有好轉,要趕快把壞死的部分去除,如果治療沒有改善,一定會死。
一般來說,癰疽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症狀很輕微,很多人都不覺得需要馬上處理,但實際上是很嚴重的疾病,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能及時治療,不會很痛苦,但如果拖延成重病,就很難救治,因此導致災禍,怎能不讓人感到痛心呢?我把我的想法說出來,希望能讓後人有所警惕。謹按:黃父所寫的癰疽論中,提到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死亡的時間,還有其他癰的形狀顏色,和治療的難易度,如同左僧納所寫的,並不是先賢害怕後人超越,才把名字記錄下來,讓後人感到疑惑。
如果病長在皮膚表面,只是淺淺的腫起來,稍微紅紅的,那就會消退,不治療也會好。
如果病長在肌肉深處,腫脹堅硬,顏色可能是青色、黃色、白色、黑色,或者稍微發熱又帶紅色,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病情加重,腫脹從中間消退,並且蔓延到骨頭,或者還沒有感覺到肌肉有異狀,肌肉就已經開始壞死,那就是非常嚴重的癰疽了。(這裡的「㹞」字可能是錯誤,應該是「肉」字)
一般來說,長在背部的病,如果皮膚薄薄的,那就是癰;如果皮膚堅硬的,那就是疽,這種狀況通常會有先兆,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皮膚非常堅硬,大多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癰壞死後,如果有不好的腐肉,應該用豬蹄湯清洗乾淨,然後敷上飲㹞膏,等腐肉都去除後,再敷上生肌膏,並且按摩周圍,讓新肉趕快長出來。這段時間必須禁慾、小心寒冷,不要過度勞累,等到筋脈恢復正常後,才可以開始勞動。不然的話,新長的肉很容易受傷而再次發作,甚至更加潰爛,一定要小心謹慎。
2. 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癰疽之甚,未發之兆,肥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日疽雚似若小癤,或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復。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炷,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亦應即貼即敷令得所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藥,外即冷敷。
不已,用熱貼貼之法,開其口泄熱氣。
白話文:
癰疽這種病很嚴重,在還沒發作前,通常會有身體肥胖和容易口渴的徵兆,剛開始發作時,可能看起來像小癤子,或是感到非常疼痛,這些都是輕微的徵兆,應該仔細觀察。
想要判斷是否是癰疽,可以用力按壓患處,如果是癰疽,按下去會感覺腫塊隱沒又復現。按壓患處周圍,比較各處的狀況,仔細判斷確定後就可以開始灸療。
首先,直接在患處灸二三百壯,然後在患處周圍灸一二百壯。小的癰疽灸四周,中等的灸六個部位,大的灸八個部位,灸的壯數和部位不用擔心太多。
灸完之後,應該馬上貼藥或敷藥,讓藥效發揮,腫塊就能消退。內服溫補的湯藥或散劑,如果沒有好轉,就改服寒涼的藥,外敷則改用冷敷。
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就改用熱敷的方法,打開癰疽的開口,讓熱氣散發出來。
3. 相癰知有膿可破法
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用排針膿深難見,上㹞厚而生㹞火針,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㹞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痛於前者,內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速即不良。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黃柏,芎藭,白芷,白蘞,黃耆,黃芩,防風,芍藥,菵草,白蠟,當歸,大黃(各一兩),細辛(二分),膒脂(三兩),松脂(二斤)
上十六味切,曝乾極燥,微火煎三上下,手不得離,布綿絞去滓貼之。
治癰疽腫松脂帖方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大黃,臘蜜,芎藭(各一兩),松脂(一斤半),陳膒脂(各一合半)
上十味細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綿絞去滓,向火塗紙上貼之。
治癰疽松脂帖腫方
松脂(一斤),大黃(三分),膒脂(一兩),細辛(半分),黃芩(一分半),防風(半分),白芷,白蘞,芎藭,當歸,芍藥,菵草,黃連,白蠟,黃柏(各一分)
上一十五味細切,曝令極燥,先煎脂蠟下松脂烊盡,內諸藥三上下,候色足絞以綿布,水中以新竹片上火炙之,施紙上貼之。此藥大秘,實有奇效,不妄傳之。
治癰疽,升麻薄極冷方
升麻(一兩),大黃(一兩),白蘞(六分),黃耆(一兩),黃芩(六分),白芨(一分,乾者),牡蠣(二分,粉),龍骨(一兩),甘草(二分,炙),芎藭(一兩)
上十味篩,和以豬膽,調塗布敷之癰上,燥易之。
治癰,白蘞薄方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和雞子白塗布上,敷癰上,一燥輒易之,亦可治。又以三指撮置三升水中,煮三沸,綿注汁拭腫上數十過,以寒水石沫塗腫上,紙覆之,燥復易,一易輒以煮汁拭之,晝夜二十易之。
治癰疽始一二日,痛微,內薄令消,豬膽薄方
黃耆,龍骨,青木香,梔子仁,羚羊角,乾地黃,升麻,白蘞,大黃,黃柏,黃芩,芎藭,赤小豆,麻黃(去節),黃連,犀角(一兩)
上十六味各等分搗篩,以豬膽調令如泥,以故布開口如小豆大,以泄熱氣。
治癰腫熱盛,口燥患渴,除熱止渴,黃耆湯方
黃耆,栝蔞,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梔子(二十枚),芍藥,黃芩(一兩半)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客熱鬱積在內,或生癤,黃耆湯方
黃耆(二兩),人參(一兩),芎藭,當歸,甘草(炙,各一兩),遠志(去心),乾地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麥門冬(去心,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癰未潰,黃耆湯方
白話文:
相癰判斷是否有膿及處理方法
癰腫很大很硬的,還沒化膿;半硬半軟的,則表示半邊有膿;上層柔軟的,都有膿,可以切開。切開的方法,應該從下往上切,讓膿液容易流出。如果膿深難見,可用排針;如果膿在較淺層且皮膚厚,則用火針。如果外層沒有明顯膿腫,可以按壓患處上方幾下,如果內部隱隱作痛,就是膿還沒成熟,很硬的則還沒化膿。按壓時比之前更痛,表示膿已成熟。膿液排出後,熱氣不會迅速蔓延,如果很快蔓延就不是好事。
以下列出數個治療癰疽腫的方劑:
松脂貼方(一)
黃柏、芎藭、白芷、白蘞、黃耆、黃芩、防風、芍藥、菵草、白蠟、當歸、大黃(各一兩)、細辛(二分)、膒脂(三兩)、松脂(二斤)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切碎,曬乾至極度乾燥,用小火煎煮三次,過程中手不能離開藥鍋,用布絞去藥渣後敷貼患處。
松脂貼方(二)
當歸、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大黃、臘蜜、芎藭(各一兩)、松脂(一斤半)、陳膒脂(各一合半)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混合煎煮,用小火煎煮三次,熬成膏狀,用布絞去藥渣,塗在紙上敷貼患處。
松脂貼方(三)
松脂(一斤)、大黃(三分)、膒脂(一兩)、細辛(半分)、黃芩(一分半)、防風(半分)、白芷、白蘞、芎藭、當歸、芍藥、菵草、黃連、白蠟、黃柏(各一分)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切碎,曬乾至極度乾燥,先煎煮脂蠟,再加入松脂使其融化,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三次,待顏色合適後,用布絞去藥渣,將藥膏塗在竹片上,以火烘烤後,再敷貼在紙上貼於患處。此方秘而不宣,效果奇佳。
升麻薄極冷方
升麻(一兩)、大黃(一兩)、白蘞(六分)、黃耆(一兩)、黃芩(六分)、白芨(一分,乾者)、牡蠣(二分,粉)、龍骨(一兩)、甘草(二分,炙)、芎藭(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塗敷在癰腫處,乾燥後需更換。
白蘞薄方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敷在癰腫處,乾燥後需更換。也可將三指撮量的藥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三次,用棉布沾取藥汁擦拭腫脹處數十次,再用寒水石粉末塗抹患處,覆蓋紙張,乾燥後需更換,每次更換都需用藥汁擦拭,晝夜需更換二十次。
豬膽薄方
黃耆、龍骨、青木香、梔子仁、羚羊角、乾地黃、升麻、白蘞、大黃、黃柏、黃芩、芎藭、赤小豆、麻黃(去節)、黃連、犀角(一兩)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等量搗碎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成泥狀,用舊布包裹,在患處開一個像小豆子大小的孔,用以排出熱氣。
黃耆湯方(一)
黃耆、栝蔞、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三兩,去心)、梔子(二十枚)、芍藥、黃芩(一兩半)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黃耆湯方(二)
黃耆(二兩)、人參(一兩)、芎藭、當歸、甘草(炙,各一兩)、遠志(去心)、乾地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五兩)、麥門冬(去心,五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黃耆湯方(三)
(此處缺少藥方內容,原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