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積丸

QU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6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4%
胃經 12%
肺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9%
小腸經 3%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取積丸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在於硃砂具備鎮驚安神之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取積丸中,硃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夜啼不安、神志昏迷等症狀。

由於硃砂含有汞,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會產生毒性。因此,取積丸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嚴格控制用量,不可自行服用。

取積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是通便消積、健脾祛濕。其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主要由硫化物組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藥理作用。在取積丸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協同其它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雄黃的辛辣特性和微毒性,使其能夠加強取積丸對於治療由濕阻造成的腸道不適的效果。通常在臨牀上,針對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取積丸能迅速促進腸道蠕動,而雄黃的加入則可以強化此效果,提升整體的藥效。然而,由於雄黃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遵循適當的劑量,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在選用取積丸進行治療時,應參考中醫師的專業建議,以確保安全與療效。

取積丸是一種常用於消化系統紊亂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是其獨特功效的重要組成部分。輕粉,又稱為鉀水合矽酸鹽,是一種具有潤滑作用的藥材,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腸內的積食與宿便。由於其性質輕柔,輕粉能夠在不刺激腸道的情況下,提升消化系統的運作效率,對於形體內部的滯留物質有很好的疏通效果。

此外,輕粉在取積丸中也有助於調和其他藥材的功效,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平衡和協調。透過與其他消食健胃的藥材如厚朴、神曲等的搭配,輕粉能夠加強取積丸的消食導滯效果,從而達到緩解脹氣、消除食積的目的。由此可見,輕粉在取積丸中的加入,不僅是為了增加藥物的舒腸排毒功能,還是整個方劑協同作用的重要一環。

取積丸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食積引起的脹滿、腹痛等病症。其中,硼砂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硼砂,又名硼燒,是一種由硼酸鹽組成的礦物,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排膿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硼砂被認為能夠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吸收,並減少胃腸道內的積滯。

硼砂在取積丸中的運用,能夠平衡脾胃的功能,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改善由食積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此外,硼砂還具備輕微的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減少因食物不消化或腐食引起的不良反應。因此,取積丸中加入硼砂,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使其在治療食積及相關症狀時更加全面。這種結合體現了中醫對於自然界藥物性能的深刻理解與應用。

取積丸中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在於烏頭的峻烈之性,能有效攻逐寒積。方劑中以烏頭配伍其他溫熱藥物,如附子、乾薑等,形成溫熱散寒之勢,可強力驅散體內寒邪凝滯,達到溫經散寒、消積止痛的功效。烏頭性猛烈,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用量過大而引起毒副作用。

取積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的峻下逐積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的功效。

對於積聚於腸胃中的痰飲、食積、宿食等,巴豆可強力瀉下,將積聚物排出體外,達到消積止痛的效果。但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一般需要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毒副作用。

主治功效


取積丸之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以上古籍文獻,可見「取積丸」主要針對「積聚」而設,其治療原理乃是透過方中多味峻烈藥物,達到攻積導滯,驅蟲消積之效。

組成藥物及其功效

根據組成,取積丸包含:

  • 紅砂:清熱解毒,鎮靜安神。此藥可助於緩解積滯引起的燥熱不安。
  • 雄黃:燥濕解毒,殺蟲止癢。針對體內濕熱積滯,兼有殺蟲之功。
  • 輕粉:清熱解毒,消腫療傷。可消散積滯引起的腫脹。
  • 硼砂: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能減輕積滯所致的疼痛。
  • 烏頭:溫陽散寒,強壯筋骨。此藥性峻,可能用於體質偏寒,積滯日久的患者,但需慎用。
  • 巴豆:逐水通便,消癥破積。此為本方峻下之主藥,能強烈攻逐腸道積滯。

主治功效

從古籍描述中,取積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1. 積聚: 如《蘇沈良方》所言,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此處「積」指的是體內積滯,包括飲食積滯、腸道積滯等。而《養生四要》亦言,若腹中滿痛,煩躁不安,可取積丸攻而去之,可見其針對腸胃積滯之效。
  2. 蟲積: 部分古籍中,「追蟲取積丸」與本方功效相近,可見本方亦有驅蟲之效,可用於治療蟲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3. 小兒吐逆: 《蘇沈良方》指出,取積丸對於小兒吐逆尤效, 可見此藥亦可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導致的吐逆。

治療原理

取積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透過以下幾點實現:

  • 攻下積滯:方中巴豆、輕粉等藥物能峻下攻積,將積滯排出體外,此為本方主要作用。
  • 清熱解毒:方中紅砂、雄黃、輕粉、硼砂等藥物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消除積滯引起的內熱。
  • 驅蟲消積:雄黃等藥物具殺蟲功效,能驅除體內寄生蟲,同時達到消積之效。
  • 通便導滯: 巴豆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積滯排出,達到通便導滯之效。

從古籍所述,亦可見取積丸並非單一劑型,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及搭配。如《蘇沈良方》提到可根據虛實加減藥量,亦有針對小兒、虛弱者的配伍方式,可見其運用之靈活性。

總結而言,取積丸以其峻烈的藥性,針對體內積滯、蟲積等問題,達到攻下、清熱、驅蟲、導滯之效。然因其藥性較強,故需辨證使用,不可妄用。

傳統服藥法


朱砂3錢,雄黃3錢,輕粉3錢,硼砂川烏9錢,巴豆1兩5錢(去油),白麵1兩5錢。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薑湯送下。
方中硼砂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取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 組成:朱砂3錢,雄黃3錢,輕粉3錢,硼砂,川烏9錢,巴豆1兩5錢(去油),白面1兩5錢。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