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魚膏

曲魚膏

QU Y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七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4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膀胱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曲魚膏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效。曲魚膏多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熱蘊結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瘡瘍癒合。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利於瘡瘍的消退。曲魚膏中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活血化瘀功效,促進瘡瘍癒合。

曲魚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1. 清熱燥濕: 曲魚膏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黃芩能清熱燥濕,有效去除濕熱,改善皮膚炎症。
  2. 瀉火解毒: 曲魚膏常用於治療膿瘡、濕疹等病症,黃芩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抑制病菌滋生,促進瘡瘍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黃芩的加入,可增強曲魚膏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癢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疾病。

曲魚膏為一方古老而獨特的中藥外用製劑,其組成複雜,精妙非常,其中一味引人矚目的藥材便是莽草。莽草,性味辛溫,歸肺、心包經,具有散風解表、止痛消腫之功,尤擅長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在曲魚膏的配方中,莽草的加入,旨在利用其強烈的辛香氣味和溫通散寒之效,以達至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方多用於外傷腫痛、風濕關節疼痛等情況,莽草與其他藥材如魚腥草、乳香、沒藥等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通過皮膚吸收,可迅速緩解局部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是傳統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藥。然而,莽草亦含有毒性成分,故在使用時需謹慎,避免內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曲魚膏中包含巴豆,主要由於其具有強力攻毒消腫之效,針對外用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瘡瘍等,能起到迅速的拔毒作用。巴豆味辛性熱,外用可散瘀消腫、止痛生肌,但其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曲魚膏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材,如硫磺、雄黃等,共同發揮殺菌消炎、止癢止痛的作用,以減輕巴豆的毒副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曲魚膏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肌透疹,消腫止痛:葛根具有解肌透疹之效,能疏散風熱,使疹子透發,並能消腫止痛,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變。曲魚膏主要針對濕熱毒蘊所致的皮膚病,葛根在此可發揮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消滅病竈,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2. 利水滲濕,消腫止癢:葛根亦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積存的水濕排出,有助於改善因濕氣過重而引起的皮膚瘙癢、水腫等症狀。曲魚膏方劑中,葛根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癢的效果,改善皮膚病症狀。

曲魚膏方劑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曲魚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熱毒和瘀血,消腫止痛則有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
  2.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曲魚膏治療的跌打損傷、骨折等症,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恢復。

曲魚膏為一方傳統中藥膏方,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身體,增強體質。其中,杜鵑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濕之效。在曲魚膏中,杜鵑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其活血化瘀之功,促進血液循環,對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療效;二是杜鵑的祛風濕特性,對於風濕痹痛、關節僵硬等問題,能起到舒緩作用。因此,杜鵑在曲魚膏中,是達成其療效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其多重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調理與治療作用。

曲魚膏方劑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消腫止痛: 芫花性溫,味辛,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濕氣、寒氣等因素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殺蟲止癢: 芫花同時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蟲咬、皮膚病等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

因此,曲魚膏方劑中添加芫花,旨在發揮其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曲魚膏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陽散寒、止癢止痛的作用。
  2. 殺蟲止癢: 花椒的揮發油中含有芳香物質,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皮膚瘙癢,花椒能有效殺滅蟲體,止癢消炎。

因此,曲魚膏方劑中加入花椒,能夠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以及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皮膚病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曲魚膏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曲魚膏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皁莢能有效消散瘀血腫痛,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皁莢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癒合。曲魚膏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使用,如當歸、川芎等,共同促進傷口修復,加速康復。

總體而言,皁莢在曲魚膏中發揮著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曲魚膏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 曲魚膏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病症,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濕、止痛消腫之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2. 助藥力,提高療效: 附子藥性較強,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促進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附子可以提高白朮的健脾燥濕之效,加強茯苓的利水消腫之效,共同發揮治療寒濕痺痛的作用。

曲魚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在其成分中,藜蘆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藜蘆,性寒、味苦,具有宣肺、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理呼吸道中的痰液,減輕咳嗽症狀。此外,藜蘆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微循環,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藜蘆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藥中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其藥效,還在於其適應症的多樣性。對於各類型的咳嗽,無論是由風寒引起的外感咳嗽,還是因痰熱內盛導致的咳嗽,藜蘆均能有效緩解。不過,使用藜蘆的時候需要注意其用量,避免過量導致不良反應。在曲魚膏中適量添加藜蘆,可以充分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的目的。這顯示了中醫方劑在組成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曲魚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外用以治「風濕疼痹,四肢軃弱,偏跛不仁,并癰腫惡瘡」。

  1. 風濕疼痹: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不通,關節肌肉痠痛、屈伸不利。
  2. 四肢軃弱:四肢無力、軟弱,可能因氣血滯澀或經絡失養所致。
  3. 偏跛不仁:半身或局部肢體麻木、活動障礙,屬痺證日久,氣血不暢之表現。
  4. 癰腫惡瘡:泛指皮膚瘡瘍腫毒,多因熱毒壅滯或氣血瘀結而成。

此膏方以「外用摩敷」為主,透過經皮吸收,達到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 苦寒瀉火、辛溫散寒、毒烈攻邪 三類藥物組成,共奏「開泄腠理、透達邪毒」之功,分析如下:

1. 苦寒瀉火解毒
  • 大黃、黃芩: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針對熱毒壅滯之癰腫。
  • 野葛(鉤吻)、莽草:均為有毒之品,古用以 祛風殺蟲、破積消腫,但需謹慎使用。
2. 辛溫祛風散寒
  • 蜀椒、附子、白芷:溫經散寒、止痛,針對風寒濕痹。
  • 皂莢、藜蘆:辛烈走竄,可 祛痰通絡、開竅逐濕,助藥力透達肌表。
3. 毒烈攻邪逐瘀
  • 巴豆、芫花、躑躅(羊躑躅)
    • 巴豆:峻下冷積,外用能 蝕瘡破瘀
    • 芫花:逐水消腫,外用可 散結止痛
    • 躑躅:有麻醉止痛之效,古方用於頑痹劇痛。
4. 製劑與用法特點
  • 以苦酒(醋)漬藥:醋能軟堅散結,增強藥物透皮吸收。
  • 豬膏為基質:油脂性賦形劑,緩和藥性,延長藥效。
  • 白芷作為「藥引」:其色黃為度,標誌火候成熟,兼能引藥透表。
  • 外摩病所:直接作用於患處,避開內服毒性,發揮局部 通絡止痛、消腫散結 之效。

三、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 「以毒攻毒」 為核心邏輯,利用:

  1. 辛烈溫散(椒、附、芷)→ 開腠理,驅風寒。
  2. 苦寒瀉毒(黃芩、大黃)→ 清熱瘀,消腫瘍。
  3. 毒性破積(巴豆、莽草)→ 蝕惡肉,通痺阻。

全方 攻邪力猛,適用於 風濕鬱久化毒、經絡閉塞 之頑固痺痛或瘡腫。然因多味藥有大毒(如巴豆、莽草、躑躅),故僅限外用,避免內服或潰瘍處施用,古法亦強調「微火灸手後摩之」,以緩和其烈性。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黃芩1兩,莽草1兩,巴豆1兩,野葛牡丹1兩,躑躅1兩,芫花1兩,蜀椒1兩,皂莢1兩,附子1兩,藜蘆1兩。
以苦酒漬藥1宿,以煎成豬膏3斤,微火煎3沸。別入白芷1片、3上3下,白芷色黃藥成,去滓,微火灸手,摩病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曲魚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體弱者慎用。服用曲魚膏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曲魚膏,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大黃1兩,黃芩1兩,莽草1兩,巴豆1兩,野葛1兩,牡丹1兩,踯躅1兩,芫花1兩,蜀椒1兩,皂莢1兩,附子1兩,藜蘆1兩。 主治:風濕疼痹,四肢軃弱,偏跛不仁,並癰腫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