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膏
MU D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膏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燒傷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消腫止痛:牡丹皮能抑制炎症反應,並減輕疼痛。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腫痛,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牡丹皮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皮膚病的常用方劑。
牡丹膏中含有芫花,主要源於其消腫止痛之效。芫花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牡丹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而芫花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牡丹膏中加入皁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皁莢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引藥入藥: 皁莢性滑,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肌膚,提高藥物的滲透力和吸收率,使藥效更顯著。牡丹膏中其他藥物如牡丹皮、赤芍等,皆具止痛消腫之效,皁莢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牡丹膏中包含藜蘆,主要基於其燥濕止癢和祛風止痛的功效。
藜蘆性寒,味苦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止癢、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牡丹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藜蘆的燥濕止癢功效可以有效地緩解皮膚瘙癢,同時其祛風止痛的功效也能緩解皮膚疼痛。此外,藜蘆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消滅皮膚病的病原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牡丹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祛除寒濕: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祛除寒濕的功效。牡丹膏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腫脹,附子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扶正固本,增強療效:附子可補腎壯陽,溫補脾腎,與牡丹皮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補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果,達到扶正固本、增強療效的目的。
牡丹膏中含有莽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 解毒止痛: 莽草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在牡丹膏中,它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針對各種原因導致的疼痛、腫脹、發炎等症狀,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莽草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傷口癒合。在牡丹膏中,它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改善疼痛症狀。
牡丹膏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牡丹膏主治血熱妄行、瘀血阻絡,而大黃性寒,能清熱瀉火,通腑泄熱,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促進血行暢通,緩解血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牡丹皮、赤芍等藥材搭配,可更有效地清除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加快病症恢復。
牡丹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溫經散寒:牡丹膏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經期不調等症。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助牡丹皮、川芎等藥材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祛風止痛:花椒亦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牡丹膏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
綜上所述,花椒在牡丹膏中起着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丹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牡丹膏主治「腳氣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風毒所中,腹中(疒丂)痛」。其適應症涵蓋以下病理範疇:
- 風濕痹痛:風邪夾濕入侵經絡,導致手足疼痛、痿弱無力(腳氣風痹)。
- 熱毒瘡瘍:鼠漏惡瘡(類似現代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潰瘍)、風毒攻竄皮膚或經絡。
- 氣血瘀滯腹痛:腹中(疒丂)痛,可能因風毒內攻或氣血壅塞所致。
此方外用以「摩病上」(塗抹按摩患處)為主,通過透皮吸收,發揮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牡丹膏的藥物組成可分為以下幾類,協同作用以達治療目的: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牡丹皮、當歸、芎藭、芍藥:養血活血,調和營血,改善氣血瘀滯。
- 蒴藋、零陵香、青木香:行氣通絡,散風濕而止痛。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犀角(屑)、梔子仁、黃芩、大黃、芒消: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針對熱毒瘡瘍或風毒內蘊。
- 乾藍、漏蘆: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尤擅治惡瘡鼠漏。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防風、防己、升麻:祛風勝濕,升散邪毒,緩解風痹腳氣。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止痛,助藥力透達肌膚。
潤燥軟堅、透皮吸收
- 杏仁、竹瀝:潤燥化痰,助藥性滲透。
- 醍醐(精煉乳脂):作為基質,滋潤皮膚並促進藥物吸收。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既有大黃、梔子清熱,又有當歸、細辛溫通,平衡外邪之寒熱。
- 攻補兼施:活血藥(當歸、芍藥)配伍解毒藥(犀角、漏蘆),既治標又顧本。
- 外治透達:借助竹瀝、醍醐的滑潤特性,使藥效直達病所,尤其適合皮膚瘡瘍與經絡痹痛。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外敷或按摩,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
- 風濕痹痛:防風、防己祛風濕;牡丹皮、芍藥活血舒筋。
- 熱毒瘡瘍:梔子、大黃清熱解毒;漏蘆、乾藍散結消瘡。
- 腹痛:當歸、芎藭行氣活血;芒消軟堅散結,可能針對腹中瘀熱或腫痛。
整體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為核心,針對風、濕、熱、毒交織的複雜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牡丹皮6分,當歸6分,芎(艹窮)6分,防風6分,升麻6分,防己6分,芒消6分,芍藥4分,細辛4分,乾藍4分,犀角(屑)4分,漏蘆4分,蒴(艹瞿)4分,零陵香4分,杏仁(去雙仁皮尖,碎)3分,梔子仁3分,黃芩3分,大黃3分,青木香3分,竹瀝2升。
上切,以竹瀝漬1宿,醍醐3升半,煎於火上三下三上,喉芍藥黃,膏成,絞去滓。以摩病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品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大汗等症狀。
- 本品有一定的毒性,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中毒,如出現頭暈、心悸、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丹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牡丹皮半兩,芫花(生用)半兩,皂莢(去皮,炙)半兩,藜蘆(生)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莽草葉3分,大黃(銼,炒)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 主治:腳氣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風毒所中,腹中(疒丂)痛。
牡丹膏,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延年方》。 組成:牡丹皮6分,當歸6分,川芎6分,防風6分,升麻6分,防己6分,芒消6分,芍藥4分,細辛4分,乾藍4分,犀角(屑)4分,漏蘆4分,蒴(艹瞿)4分,零陵香4分,杏仁(去雙仁皮尖,碎)3分,梔子仁3分,黃芩3分,大黃3分,青木香3分,竹瀝2升。 主治:項強痛,頭風,搔疹癢,風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