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屍丸

WU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心包經 4%
膽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屍丸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養血作用可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如肝鬱氣滯型胸脅痛、脘腹疼痛等。同時,白芍的斂陰止痛功效可收斂肝陰,止痛止血,對於肝陰不足、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等症亦有輔助療效。

總而言之,白芍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養血柔肝、止痛止血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因肝氣鬱結、肝陰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五屍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驅散寒邪: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發表解肌之效。五屍丸主治寒邪客於脾胃,導致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桂枝溫陽散寒,可驅散寒邪,溫暖脾胃,改善脾胃功能。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五屍丸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亦具溫陽散寒之效,桂枝與之配合,可加強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改善症狀。同時,桂枝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五屍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五屍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吳茱萸能溫中散寒,緩解這些症狀。
  2. 降逆止嘔: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不止的症狀,與五屍丸中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止嘔的作用。

五屍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為解毒、驅邪、安神。方中包含硃砂,這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其性寒、味甘、酸,進入體內後,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對於心煩不安、癲狂失常等症狀,硃砂能有效地幫助穩定情緒、減少焦慮。由於五屍丸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病症,摻入硃砂能提升方劑的鎮靜效果,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儘管硃砂有其藥用優勢,但因其含有汞元素,需謹慎使用,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在古代醫學中,硃砂常被用於輔助治療精神病及中風後遺症,證明其在多種病症中的廣泛應用。整體而言,硃砂在五屍丸中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方劑的功效,還為患者帶來了更為全面的治療選擇。

五屍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五屍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和炎症。
  2. 開竅醒神: 川芎性溫,能通經活絡,開竅醒神。五屍丸中加入川芎,有助於改善患者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並能增強藥效。

五屍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由於烏頭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等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腎經,其毒性雖烈,但應用得當,可有效治療寒性疾病,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寒凝心脈、心痛、寒疝腹痛等。

五屍丸為溫熱性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風濕痺痛、寒凝心脈、寒疝腹痛等症狀,而烏頭的藥性恰好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起到治療作用。

五屍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五屍丸主治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脾胃虛寒,氣機不暢,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血循環。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五屍丸中其他藥物如吳茱萸、肉桂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乾薑與這些藥物相配伍,能起到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的作用。此外,乾薑還有升陽止吐的作用,可緩解寒邪導致的嘔吐症狀,提升藥物整體療效。

五屍丸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可緩解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
  2. 殺蟲止癢: 花椒辛香燥烈,能驅蟲止癢,對於因蟲積或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五屍丸常用於治療多種寒溼所致的疾病,花椒的加入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溫經散寒、驅蟲止癢的效果。

五屍丸方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五屍丸為治療溫熱病證所用,常用於熱邪入血、高熱神昏、口渴煩躁等症狀,而梔子可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
  2. 降逆止嘔:梔子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邪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五屍丸中常伴隨有胃氣上逆、嘔吐的症狀,而梔子可以清熱降火,抑制胃氣上逆,起到止嘔的作用。

五屍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能瀉下攻積、消腫散結。方中以巴豆配伍其他藥物,旨在通過其強烈的瀉下作用,將體內積聚的寒濕、瘀血等病邪排出,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例如,五屍丸常用於治療寒溼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巴豆的峻下作用能將積聚在腸道的寒溼、瘀血等病邪排出,從而緩解症狀。

五屍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和其他相關疾病。在其組成中,芫花是一味重要的藥材。芫花具備獨特的藥理特性,其主要成分具有驅風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緩解由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特別有效。隨著天氣變冷,體內的寒氣可能會導致關節不適,加之風濕侵襲,這時候芫花的作用尤為顯著。

此外,芫花在中醫中常被用來治理一些皮膚病和腫塊,這使它在五屍丸的方劑中,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效果。其性味辛、苦,並帶有些許寒性,這讓它在調和方劑其他成分中,有著潤滑的作用,從而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協調。綜合來看,芫花的加入不僅增強了五屍丸的治療效果,還豐富了其臨牀應用範圍,使其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治療選擇。

五屍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解肌發表:葛根具有解肌發表、升陽散寒之效,可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2. 疏通經絡:葛根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傳導,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五屍丸的整體功效。

因此,葛根的加入不僅能緩解外感症狀,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升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五屍丸主治功效分析

引言

五屍丸,出自《外臺祕要》,記載為「療諸屍疰」之方。此方劑由白芍、桂枝、吳茱萸、紅砂、川芎、王頭、乾薑、花椒、梔子、巴豆、芫花、葛根等十二味藥組成,藥性複雜,具有多重功效。本文將深入分析五屍丸的組成、古籍記載,探討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五屍丸的藥物組成及其藥性簡析如下:

  •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類:

    • 桂枝: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氣運行,驅散體內寒邪。
    • 吳茱萸: 暖胃散寒,降逆止吐,對於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有良效。
    • 乾薑: 暖胃散寒,消食除積,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溫散寒邪,通經止痛。
    • 王頭: 散寒止痛,壯陽固精,補益腎陽,增強體內陽氣。
    • 川芎: 活血行氣,止痛止癢,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
  •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類:

    • 紅砂: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用於熱毒熾盛或神志不安。
    • 梔子: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瀉三焦火熱,利水滲濕。
  • 補益氣血類:

    • 白芍: 養血緩急,調經止痛,滋養陰血,緩解肝氣鬱結。
    • 葛根: 解肌退熱,升陽止瀉,解表散邪,升舉陽氣。
  • 峻下逐邪類:

    • 巴豆: 攻下通便,消癥破積,峻猛地攻逐體內積滯,用於實熱積聚。
    • 芫花: 化痰止咳,利水消腫,祛痰散結,通利水濕。

古籍記載與主治病症

《外臺祕要》中明確指出,五屍丸主治「諸屍疰」。所謂「屍疰」,是一種古老的病名,描述的症狀繁雜,多為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根據古籍描述和現代醫學的理解,屍疰可能與以下情況有關:

  1. 慢性消耗性疾病: 患者長期體虛,可能伴有發熱、乏力、消瘦等表現,與現代醫學的結核病、腫瘤等疾病有相似之處。
  2. 體內邪氣蘊結: 古人認為,屍疰與體內「屍氣」有關,即體內病理產物或毒邪長期積聚,導致氣血運行障礙,功能失調。
  3. 情志不暢: 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情志抑鬱,也可能導致氣機不暢,體內邪氣壅塞。
  4. 蟲積: 古代醫學認為,某些寄生蟲也會導致「屍疰」,故方中配伍花椒等殺蟲藥。

治療原理分析

五屍丸針對「屍疰」的複雜病機,採取了多方面的治療策略,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1. 溫陽散寒,扶助正氣: 桂枝、吳茱萸、乾薑、花椒、王頭等藥物具有溫陽散寒之功,可以溫通經脈,驅散體內寒邪,恢復體內陽氣的溫煦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消除體內氣血瘀滯,改善臟腑功能。
  3. 清熱解毒,消除邪毒: 紅砂、梔子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邪毒,緩解熱毒引起的症狀。
  4. 攻下逐邪,清理積滯: 巴豆具有峻下攻積之力,可以將體內積聚的實邪、宿便等排出體外,消除病邪的根源。
  5. 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白芍具有養血之功,可滋養陰血,而葛根具有升陽之能,可提升體內陽氣,兩藥合用,可以協調陰陽,使機體恢復平衡。
  6. 利水消腫,祛痰散結: 芫花具有利水消腫之功,可以消除體內水濕痰飲,緩解體內腫脹,化解痰結。

綜上所述,五屍丸的治療思路是全面且立體的。它不僅考慮到驅邪,更著重於扶正,通過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攻下逐邪等手段,達到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消除病邪的目的,最終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此方藥性較為峻猛,宜謹慎使用,且劑量應從小量開始,逐漸調整。

傳統服藥法


芍藥8分,桂心8分,吳茱萸1合,丹砂4分,芎藭4分,烏頭(炮)4分,乾薑4分,蜀椒1兩(去目,汗),梔子仁5分,巴豆40枚(去心皮,熬),芫花4分,野葛皮2分。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丸,日3次。
忌豬肉、生蔥、蘆筍、生血等物。
《外台》引《古今錄驗》無芫花、野葛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屍丸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屍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胡洽方》。 組成:芍藥8分,桂心8分,吳茱萸1合,丹砂4分,川芎4分,烏頭(炮)4分,乾薑4分,蜀椒1兩(去目,汗),梔子仁5分,巴豆40枚(去心皮,熬),芫花4分,野葛皮2分。 主治:諸屍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