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桂枝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因其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且具發汗解表之效。
方中以桂枝為主藥,用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心胸憋悶、腹痛腹瀉等症狀。桂枝搭配其他藥物,如芍藥、甘草等,共同發揮調和營衛,解表散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小桂枝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 桂枝性溫,但對於寒邪較重的患者,單用桂枝難以完全驅寒。乾薑辛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與桂枝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二、 調和藥性: 小桂枝丸中含有桂枝、芍藥等藥物,桂枝溫熱,芍藥寒涼,若單用桂枝易傷陰,單用芍藥則易滯寒。乾薑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效更趨平衡。
小桂枝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小桂枝丸主治風寒濕痹,手足不溫,關節疼痛等症,花椒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寒邪,溫暖經脈,緩解疼痛。
- 配合桂枝,增強溫陽效果: 桂枝性溫,味甘,與花椒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之功。花椒的辛散之力可以促進桂枝的溫陽作用,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寒涼等症狀。
小桂枝丸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這一成分。烏頭性熱味辛,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溫通散寒與止痛效果。在小桂枝丸中加入烏頭,主要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該方主要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冷痛等症狀。烏頭能有效驅散深層的寒氣,緩解由寒引發的疼痛。然而,烏頭亦含有劇毒成分烏頭鹼,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經過炮製減毒處理,以免造成中毒反應。因此,在小桂枝丸的應用中,烏頭的使用既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也彰顯了中藥學對於藥物安全性與療效平衡的重視。
小桂枝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桂枝性溫,善於溫經通絡,但力量較弱,難以溫煦陽氣,而附子則性熱,藥力強勁,能溫陽回陽,補火助陽,與桂枝相配,則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強。
此外,附子能補腎壯陽,與桂枝合用,可協同溫陽氣血,使藥效更為全面。
小桂枝丸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其能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與小桂枝丸中桂枝、生薑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其溫經散寒、止咳化痰的療效。
- 調和藥性: 前胡性溫,可調和小桂枝丸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於體質虛弱者更加安全有效。同時,前胡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物的療效。
小桂枝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並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在小桂枝丸中,川芎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合,可以協同作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有效緩解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
小桂枝丸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白薇這一味藥材。白薇在中醫裡屬於清熱涼血、退虛熱的藥物,性味甘、鹹,微寒,歸肝、胃經。本方之所以選用白薇,主要是因為它可以平衡方中其他溫熱藥材如桂枝的性質,避免服後導致身體過熱或燥烈。此外,白薇還能幫助治療由陰虛內熱所引起的多種症狀,例如盜汗、骨蒸潮熱等,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小桂枝丸通常用於治療風寒表證、血虛有熱之類的病症。加入白薇之後,不僅可以調和藥性,還能夠兼顧到患者可能存在的陰虛火旺情況,使方劑的適用範圍更廣泛,且更貼合個體化治療的需求。總的來說,白薇在小桂枝丸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及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
小桂枝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效。小桂枝丸以桂枝為君藥,溫經散寒,但若脾胃虛寒,寒邪內阻,則桂枝溫陽之力不足以達於脾胃,故需加入吳茱萸以助桂枝溫中散寒,增強其止嘔止瀉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吳茱萸辛溫燥烈,能引導藥力下行,與小桂枝丸中其他藥物如桂枝、芍藥等相配伍,可使藥力相輔相成,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功效,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桂枝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小桂枝丸》主要針對「胃中虛寒」及「婦人產後寒中」所引發的系列症狀,其核心病機為陽氣虛弱,陰寒內盛,具體表現如下:
胃中冷,虛滿醋咽
- 「胃中冷」:中焦陽虛,寒氣凝滯,胃失溫煦。
- 「虛滿」:寒凝氣滯,運化失司,導致脘腹脹滿(屬虛寒性脹滿,按之柔軟)。
- 「醋咽」:寒飲上逆,酸水上泛,類似現代所謂「胃酸逆流」,但此為寒證,非熱證。
婦人產後寒中,腹內雷鳴吞醋,飲食不消
- 產後氣血驟虛,脾胃陽氣不振,寒邪乘虛內侵(「寒中」)。
- 「腹內雷鳴」:寒濕內停,腸鳴漉漉,為寒性水氣不化之象。
- 「吞醋」與「飲食不消」:脾胃虛寒,腐熟無力,胃氣上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陽散寒」為主軸,兼顧「降逆和胃」,其藥物配伍可分為三類:
(1)溫裡散寒主力
- 烏頭、附子:大辛大熱,峻逐陰寒,直入脾胃腎,溫通經脈。
- 乾薑、蜀椒、吳茱萸:輔助烏附,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針對腹冷、吞酸。
- 桂心:提振心陽,溫通血脈,助脾胃運化(與桂枝湯中桂枝「溫通」之意類似)。
(2)調和氣血,佐制燥烈
- 芎藭(川芎):辛溫行氣活血,防寒凝氣滯,助藥力布散(產後瘀滯亦宜)。
- 白薇:性寒,反佐大隊熱藥之燥性,防傷陰血(尤其產後體虛需兼顧)。
(3)降逆消痞,兼祛伏邪
- 前胡:苦降肺胃之氣,緩解「醋咽」之上逆感。
- 防葵:《本經》載其「主疝瘕、腸泄」,此處用於散寒消積,助脾胃運化。
三、配伍特點與方義歸納
- 辛熱疊加,直破陰凝:
烏頭、附子配乾薑、蜀椒,形成「四逆湯」加強版,針對沉寒痼冷。 - 寒熱反佐,剛柔並濟:
白薇微寒調和,避免純熱傷陰,適合產後虛人。 - 氣血同調,動靜結合:
川芎行氣活血,防寒凝血瘀;前胡、防葵降氣消積,助通降胃氣。
四、可能功效推論
除古籍所述症狀外,依其組方邏輯,或可延伸適用於:
- 寒性胃痛(綿綿作痛,得溫則減)。
- 寒濕型腹瀉(腸鳴水瀉,無臭味)。
- 陽虛型噯氣泛酸(酸水清冷,舌淡苔白滑)。
此方體現「辛熱溫通」治法,強調以動制靜,通過激發陽氣、解散寒凝,恢復中焦升降之機。
傳統服藥法
桂心2兩半,乾薑9分,蜀椒(去目、閉口者)2兩(汗),烏頭(去皮)7分(炮),附子1兩半(炮,去皮),前胡5分,芎窮1兩,白薇1兩,防葵半兩,吳茱萸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酒、飲任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桂枝丸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桂枝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桂心2兩半,乾薑9分,蜀椒(去目、閉口者)2兩(汗),烏頭(去皮)7分(炮),附子1兩半(炮,去皮),前胡5分,川芎1兩,白薇1兩,防葵半兩,吳茱萸1兩半。 主治:胃中冷,虛滿醋咽;婦人産後寒中,腹內雷鳴吞醋,飲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