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薑附丸方中含有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效。
附子為烏頭的根部,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其辛熱之性可溫補心陽,散寒止痛,尤其對心陽不足、腎陽虛所致的寒厥、肢冷、腹痛、陽痿等症有顯著療效。
薑附丸方中以附子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扶正祛邪之效,用於治療陽虛寒凝之症,如陽氣不足、畏寒肢冷、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
薑附丸方中使用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逆: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助陽化氣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胃寒嘔逆、腹痛泄瀉等症,乾薑可溫中散寒,振奮脾胃,達到止嘔逆的效果。
- 與附子相配,相輔相成: 薑附丸中還含有附子,其性熱,味辛,歸腎、心、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乾薑與附子相配,一溫一補,相輔相成,共同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陽虛衰敗、脾胃虛寒等病症。
薑附丸並非包含烏頭的方劑。烏頭為毒性藥物,在中藥方劑中需謹慎使用,且多用於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等症狀,而非薑附丸所主治的脾胃寒濕證。
薑附丸的主要成分為乾薑、附子,兩者均為溫熱藥物,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烏頭性烈,與薑附丸的溫和性質不符,因此並不在其組成中。
薑附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吳茱萸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與生薑、附子等溫陽散寒藥物相配,可加強溫中散寒之力,並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助行藥性,增強療效: 吳茱萸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可助薑附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增強其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症狀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薑附丸」
中藥方劑「薑附丸」,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主要用於治療長期腹瀉、大便帶有膿血、無法治癒等症狀。
組成: 附子、乾薑、烏頭、吳茱萸
組成介紹:
附子:
-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乾薑:
- 性味:溫、辛
- 歸經:脾、胃、肺、大腸經
- 功效: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吳茱萸:
- 性味:辛、苦,熱
- 歸經:脾、胃、肝經
- 功效: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烏頭:
- 性味:辛、溫,有毒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薑附丸主要用於治療長期腹瀉、大便帶有膿血、無法治癒等症狀。
總結:
薑附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主要用於治療長期腹瀉、大便帶有膿血、無法治癒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薑附丸, 出處:《肘後》卷一。 組成:附子2兩(炮),乾薑1兩。 主治:心肺傷動,冷痛。
薑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赤烏腳4兩,附子1兩,乾薑1分。 主治:久赤白痢不癒。
薑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乾薑(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 主治:傷寒霍亂,嘔吐不止,手足厥逆。
薑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乾薑(炮)3分,烏頭(炮裂,去皮尖)1分,吳茱萸(湯浸1宿,焙乾,炒)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 主治:心中寒,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心下結實。
薑附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 薑附丸(《楊氏家藏方》卷六。)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組成:附子3枚7錢重者(炮,去皮臍),白朮4兩,乾薑2兩(炮)。主治:逐寒祛濕,溫脾胃,止泄瀉。 。 主治:逐寒祛濕,溫脾胃,止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