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草節丸中含有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痺痛麻木、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而草節丸本身也屬於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
烏頭的加入,可以增強草節丸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提高藥效。但烏頭性峻烈,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草節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腹痛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草節丸所治的病症多為濕熱下注,導致小便不利,或下肢水腫等,而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恰好能改善這些症狀,並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整體治療的目的。
草節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胃經,其溫熱之力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草節丸作為治療寒邪犯胃、胃寒疼痛的方劑,加入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草節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回陽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止嘔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草節丸作為治療寒濕痺痛、腰膝酸軟、四肢不溫的方劑,加入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此外,乾薑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草節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草節丸主治「小兒冷痢」,其症狀包括:
- 下痢顏色異常:瀉下青白色或瘀黑色糞便,或如凝脂狀(質地黏膩如油脂)。
- 病機特點:此類痢疾多因「冷邪」或「脾胃虛寒」所致,或因外感寒濕,或過食生冷,導致腸道運化失常,水穀不化,寒濕下注而為痢。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方劑邏輯
無食子(固澀止瀉):
- 性味苦澀溫,具收斂之效,能澀腸止瀉,適用於久瀉久痢。
- 針對冷痢之「滑脫不禁」,幫助固攝腸道。
肉豆蔻(溫中澀腸):
- 性味辛溫,歸脾、胃、大腸經,能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針對「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兼能緩解腹脹。
吳茱萸(散寒止痛):
- 性味辛苦熱,歸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燥濕止瀉。
- 針對「冷痢」之寒邪內蘊,緩解腹痛、下痢清冷。
黃連(清熱燥濕):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能清熱燥濕、止痢。
- 雖全方以溫為主,但冷痢久則可能鬱而化熱,或寒熱夾雜,黃連可清潛在之濕熱,兼防溫藥過燥。
乾薑(溫中散寒):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能溫中回陽、散寒止瀉。
- 與吳茱萸協同增強「溫裡散寒」之力,針對脾胃虛寒之本。
訶黎勒(澀腸止瀉):
- 性味苦酸澀溫,歸肺、大腸經,能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 與無食子、肉豆蔻共築「固澀」之功,防止滑脫。
三、治療原理推導
溫澀並用:
- 以吳茱萸、乾薑溫散中焦寒邪;肉豆蔻、訶黎勒、無食子澀腸固脫,標本兼治。
- 寒邪得溫則散,腸滑得澀則止。
寒熱調和:
- 雖以溫藥為主,但佐黃連苦寒,一則防溫燥過度,二則清可能鬱而生之熱,體現「去性存用」配伍。
止瀉機制:
- 直接作用於腸道,減少分泌與滑脫(訶子、無食子);
- 間接通過溫補脾胃(乾薑、肉豆蔻)恢復運化功能。
四、總結
草節丸以「溫中澀腸」為核心,針對小兒冷痢之寒濕內盛、腸道不固的病機,通過溫散寒邪、固澀止瀉、寒熱並調,達到止痢效果。其組方體現中醫「寒者溫之」「滑者澀之」的治療原則,適合虛寒性下痢而無明顯實熱者。
傳統服藥法
無食子1枚, 肉豆蔻(去殼)1枚,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錢, 黃連(去須,炒)1錢,乾薑(炮)1錢, 訶黎勒(炮,去核)1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心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乳食前草節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中烏頭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禁忌。
相同名稱方劑
草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烏頭(炮裂,去皮臍)1錢,黃連(去須)1錢,吳茱萸(湯洗,焙炒)1錢,乾薑(焙)1錢。 主治:小兒冷痢,或下青白,或下瘀黑,或如凝脂。
草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無食子1枚,肉豆蔻(去殼)1枚,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錢,黃連(去須,炒)1錢,乾薑(炮)1錢,訶黎勒(炮,去核)1錢。 主治:小兒洞泄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