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連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其 苦寒清熱 的特性,可有效 瀉火解毒、清心除煩。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等功效。對於心火亢盛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心悸失眠等症狀,以及胃火上炎導致的口苦咽乾、胃脘灼痛等症狀,黃連都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茱連散中加入黃連,旨在通過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幫助治療相關疾病。
茱連散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並能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此外,吳茱萸亦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止嘔吐。
因此,在茱連散方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以達到治療寒邪客胃、胃寒疼痛、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連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痘疹治療典籍,主治「痘疹初發熱時,暴吐不止」,認為此因「火氣上逆」所致。古代醫家認為,痘疹初期熱毒熾盛,火性炎上,擾亂胃氣,導致胃失和降而暴吐。此方以黃連配伍吳茱萸,旨在清降火逆、調和胃氣,使嘔吐得止,助痘疹順利透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 黃連(半兩):苦寒沉降,擅清心胃之火,直折上逆之熱毒,為君藥。
- 吳茱萸(二錢):辛熱疏降,能疏肝下氣、溫中止嘔,並反佐黃連之寒性,防其過抑胃氣。
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黃連苦寒清熱,吳茱萸辛熱開鬱,二者相配,形成「辛開苦降」之勢,既能清火解毒,又可降逆止嘔。
- 升降相因:黃連降火,吳茱萸升散,一降一升,調暢氣機,針對「火氣上逆」病機,使胃氣復常。
- 炒製與炮製:二藥同炒,吳茱萸之辛熱可緩黃連苦寒之性,減少傷胃之弊,同時增強止嘔效果。
治療原理推演
- 清火降逆:痘疹初起,熱毒內蘊,火氣衝逆犯胃致嘔。黃連清熱瀉火,直折其勢;吳茱萸引熱下行,和胃止嘔,共奏「瀉火不傷胃,止嘔不助熱」之效。
- 調和肝胃:吳茱萸疏肝解鬱,黃連清胃熱,配伍可調解肝胃不和,防木火刑胃加重嘔吐。
- 生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散寒和胃,助藥力直達中焦,強化降逆作用。
三、總結
茱連散以簡峻之方,針對痘疹熱毒上沖之暴吐,透過寒熱並用、升降相協,既清火解毒,又降逆和胃,體現中醫「熱因熱用」的反佐思維與「治病求本」之理。此方不僅適用於古代痘疹吐逆,其組方思路對後世治療肝胃鬱熱之嘔吐(如左金丸)亦具深遠影響。
傳統服藥法
黃連半兩,吳茱萸2錢。上二味同炒,為細末。
每服半錢,生薑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連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黃連半兩,吳茱萸2錢(2味同炒),青竹茹1團。 主治:乾嘔。
茱連散, 出處:《痘疹世醫心法》卷十一。 組成:黃連半兩,吳茱萸2錢。 主治:痘疹吐者。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