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散

SHUI HU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水火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上炎,適用於治療因心火亢盛或肝火上炎引發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煩躁易怒等。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能起到清熱燥濕、止瀉止痛的作用。

因此,水火散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達到治療因熱邪或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的效果。

水火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水火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各種病症,而乾薑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濕,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此外,乾薑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改善陽氣不足、脾胃虛寒等症狀,對於水火散治療寒濕所致的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病症有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火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心脾蘊熱,口舌糜爛。

組成:

  • 黃連:清熱燥濕、消炎止痛。
  • 乾薑:溫中散寒、行氣化痰。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水火散」主要應用於治療口舌生瘡,且病機為「心脾蘊熱」。中醫認為,口舌為心之苗竅,脾開竅於口,心脾蘊熱上攻,則見口舌糜爛、疼痛等症狀。

「水火散」的方名即揭示了其組方原理:「水」代表寒涼的黃連,「火」代表溫熱的乾薑。

  1. 黃連 - 清熱瀉火,直折病勢:

    • 《醫宗必讀》載:「黃連,味苦,寒,無毒。入心經...瀉心除痞滿,明目理瘡瘍。痢疾腹痛,心痛驚煩,殺蟲安蛔,利水厚腸。」
    • 《刪補頤生微論》引韓𢘅曰:「黃連...能使心腎交於頃刻。」
    • 上述文獻皆指出黃連苦寒,入心經,能清瀉心火。結合其他文獻中黃連治療口舌生瘡的記載,如《本草綱目》:「黃連(煎酒,呷含。同乾薑末,摻之,名水火散。),升麻(同黃連末噙。)」,可見黃連在本方中主要發揮清心瀉火的作用,針對「心脾蘊熱」的病機,直折其熱勢。
  2. 乾薑 - 溫中散寒,佐制苦寒:

    •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中記載「水火散」的組成:「黃連(二兩),乾薑(一兩)」,且言「上為細末,搽於瘡上,疼痛即止。」表明乾薑在此方中用量較小,主要起輔助作用。
    • 《理瀹駢文》提到:「黃連細辛也一寒一熱功成而無偏勝此配藥之法也,按口舌縻爛心脾蘊熱黃連乾薑末糝名水火散」,進一步強調了黃連與乾薑一寒一熱的配伍,可以避免藥性過於偏頗。
    • 乾薑辛溫,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在此方中可以佐制黃連的苦寒之性,防止其過度寒涼傷及脾胃陽氣。同時,辛溫之性也有助於行氣散結,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速瘡瘍癒合。

總體而言,「水火散」採用黃連、乾薑二藥,一寒一熱,既能清瀉心脾蘊積之熱,又能溫中散寒,避免苦寒傷陽,是「寒因熱用」的典型代表,體現了中醫「陰陽相濟」的制方原則。正如《刪補頤生微論》所引:「古人治痢,用黃連、木香;水火散,用黃連、乾薑;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口瘡方,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也。」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兩,乾薑1兩。
上為細末。
搽於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火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三。 組成:黃連2兩,乾薑1兩。 主治:心脾蘊熱,口舌糜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