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金散

換金散

HUAN J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換金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之功效。換金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症,黃連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2. 瀉火涼血:黃連亦有瀉火涼血之效。濕熱蘊結,常伴有心煩、口渴、便祕等症狀,黃連可清心瀉火,涼血解毒,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

因此,換金散中加入黃連,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作用,為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症提供重要保障。

換金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換金散多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癥狀,如痛經、腹痛、肢體麻木等。乾薑的溫熱之性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換金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乾薑可以起到溫化寒涼藥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並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換金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滿口生瘡疼痛」,其病機可分二類:

  1. 毒熱口瘡:由熱毒上攻口腔,黏膜赤腫潰爛,灼痛難忍,屬實火證。
  2. 下虛邪熱: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口瘡,雖屬虛火,然「不可忍者」強調其標症急劇,需標本兼顧。

方中黃連、乾薑配伍,一寒一熱,既可清瀉實火,又能引火歸元,緩解虛火浮越之標症,體現「寒熱並調」之巧思。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三錢)

    • 性味苦寒,入心、胃經,直折火勢。《本草正義》謂其「燥濕清熱,能消瘡腫」,尤擅瀉心胃實火,針對口舌生瘡之熱毒。
    • 現代觀點:含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口腔病原菌,減輕黏膜炎症。
  2. 臣藥:乾薑(二錢)

    • 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其用有三:
      • 反佐黃連之寒,防涼遏太過,使藥性趨於平和。
      • 辛散之性可開鬱結,助黃連宣透熱毒,《藥性論》言其「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
      • 若為下虛浮火,乾薑可溫補下焦,引火下行,寓「導龍入海」之意。
  3. 配伍精義

    • 寒熱互制:黃連清熱為主,乾薑輔佐兼顧中焦,避免苦寒傷胃。
    • 局部與整體兼顧:細嚼後涎出,既直接作用瘡面(解毒生肌),又通過唾液分泌促進黏膜修復。外摻瘡上則加強局部斂瘡之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熱不傷陽,散火不助熱」為核心,通過寒熱並行、辛開苦降之法:

  1. 對實火口瘡:清熱為主,佐以辛散,防涼遏留邪。
  2. 對虛火口瘡:清上溫下,既瀉浮火又固根本。

延伸思考
「換金」之名,或喻此方價值如金,亦可能取「金」屬肺(肺主皮毛,口腔黏膜屬其外延),暗指通過調理內在氣機,換得黏膜潰瘍癒合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乾薑。
口中細嚼,流涎出。
《普濟方》本方用乾薑二錢、黃連三錢,為末,摻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換金散, 出處:《孫真人海上方》。 組成:黃連、乾薑。 主治:滿口生瘡疼痛。毒熱口瘡,或下虛,邪熱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