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米湯

粱米湯

LIANG M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梁米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梁米湯本身具有健脾和胃、清熱解毒的功效,加入黃連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咽喉腫痛、濕熱瀉痢等症。
  2. 制止反胃: 黃連苦寒能降逆止嘔,可制止反胃,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梁米湯中加入黃連,可有效緩解因暑熱或濕熱引起的胃口不佳、反胃嘔吐等症狀。

總而言之,黃連的加入,使梁米湯的清熱解毒功效更強,並能有效緩解暑熱引起的胃部不適,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粱米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核心病機
    本方主治「乳石發散後,熱未退而兼下痢」。古代「乳石」泛指礦物類藥(如五石散),其性燥熱,服後易生內熱、耗傷津液。服用過量或體質不適時,可能引發「石發」——即熱毒壅滯、腸胃受損,表現為發熱不退、下痢不止。

  2. 適應症狀

    • 熱不退:餘熱未清,邪留陽明或腸道。
    • 痢不斷:熱毒下迫大腸,夾雜濕濁,導致腹瀉或赤白痢。
    • 病位:病勢偏於中焦腸胃,兼有津氣耗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

    • 粱米(1合)

      • 性味甘平,主入脾胃經,功能「益氣和中、除煩止渴」。
      • 本方用粳米或粟米(古代「粱米」可能指此),能滋養胃陰、護腸胃,緩解礦藥燥熱所致的津傷,兼固護瀉痢後的腸道黏膜。
      • 煎煮後米湯的黏滑特性,可吸附腸道毒素,減輕刺激。
    • 黃連(3兩)

      • 性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擅治「熱痢」。
      • 重用黃連,直折腸道熱毒,針對「石發」餘熱與濕熱痢;其抗菌作用(現代觀點)可抑制腸道病原菌,改善泄瀉。
  2. 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黃連瀉實火、清濕熱;粱米補虛扶正,防黃連苦寒傷胃。
    • 協同止痢:黃連治標(清熱止痢),粱米治本(健脾厚腸),標本兼顧。
    • 劑型考量:煎湯分服,適合熱痢傷津者,米湯更易吸收。
  3. 治療原理

    • 六經辨證 看,屬「陽明餘熱未清,下迫大腸」;從 臟腑辨證 論,為「脾胃濕熱壅滯」。
    • 黃連清熱解毒,類似白虎湯之清陽明熱,但更側重腸道濕熱;粱米類似粳米在白虎湯中的作用,養胃生津。
    • 全方體現「清熱不傷正、止痢不留邪」的思路,適用於熱痢兼輕度津傷者。

三、延伸推理與應用

  1. 現代對應病症
    可類比於「抗生素相關腹瀉」或「感染性腸炎後期」,見低熱不退、腸黏膜損傷者。

  2. 加減方向

    • 陰傷甚,可加天花粉、麥冬。
    • 濕重,可佐茯苓、澤瀉。
    • 虛寒顯著,需減少黃連用量,加炮薑、白朮。

此方簡潔有力,體現古代針對「藥毒後遺症」的辨證智慧,以甘平護胃與苦寒清熱的平衡取效。

傳統服藥法


粱米1合黃連(去須,銼碎)3兩。
上藥粗搗篩。
以水四盞,煎至1盞半,分3服,去滓,食前溫服,1日令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粱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粱米1合,黃連(去須,銼碎)3兩。 主治:乳石發散,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