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脾胃: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連理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氣虛、元氣不足導致的諸多病症,白朮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氣血生成,提升機體抵抗力。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連理湯中通常包含其他補脾益氣、溫腎壯陽的藥材,如黃芪、黨參、肉桂等。白朮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補益脾腎、溫陽固本的作用。同時,白朮還可以中和藥物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連理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連理湯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不孕等症,而乾薑能溫暖子宮,驅散寒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提高受孕率。
二、調和藥性:連理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連理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心火、瀉胃火、解毒燥濕的作用。連理湯常用於治療因心火亢盛、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腫痛等。
黃連的寒性可以清熱降火,苦味則能燥濕瀉火,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積熱,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理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醫略六書》,主治「胃寒膈熱,格食心煩,脈細數者」。其病機核心在於「上熱下寒」「寒熱格拒」:
胃寒膈熱:
- 「胃寒」指中焦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可致脘腹冷痛、嘔吐清涎、四肢不溫;
- 「膈熱」則見胸膈煩熱、口乾苦、心煩不安,甚或拒食(格食)。此屬寒熱錯雜,上下不得交通之證。
脈細數:
- 細脈主氣血虛弱或寒凝,數脈主熱,反映寒熱夾雜之象。
格食心煩:
胃寒不納,膈熱擾心,故見食入即吐、心煩不寧,屬《傷寒論》「痞證」範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連理湯以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為基礎,加黃連而成,結構嚴謹:
溫補中焦(理中湯):
- 乾薑:溫中散寒,直祛胃寒。
- 人參、白朮、炙甘草:補益脾氣,助乾薑振奮中陽,脾胃健運則寒邪自除。
清降膈熱(黃連):
- 黃連苦寒,清胸膈鬱熱,解心煩口苦;薑汁炒製可減其寒性,兼和胃止嘔。
- 與乾薑配伍,形成「辛開苦降」之法,疏通寒熱格拒,恢復中焦升降。
寒熱並調:
全方溫補為主,佐以清熱,使寒熱互結得以分解,脾胃升降復常,則格拒自除。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消化系統疾患:
如慢性胃炎、潰瘍病屬寒熱錯雜者,見胃痛冷喜溫、卻伴燒心噯酸。 - 神經性嘔吐:
因情緒緊張引發嘔逆,兼有脾胃虛寒底證者。 - 口瘡反覆:
若上熱(口舌生瘡)下寒(便溏腹冷),可藉此方引火歸中。
此方體現中醫「調和陰陽」思想,以藥物性味之偏,糾正人體寒熱之偏,關鍵在於辨證精準,方能效如桴鼓。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黃連。
《醫略六書》本方用黃連八分(薑汁炒),人參一錢半,白朮一錢半(炒),乾薑一錢半(炮),炙草五分,水煎,去滓溫服。本方改為丸劑,名「連理丸」(見《醫學金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連理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組成:理中湯加茯苓、連。 主治:脾胃虛寒,內蘊濕熱,瀉痢煩渴,吞酸腹脹,小便赤澀者
連理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九。 組成:白朮3錢(炒),炮薑2錢,炙草1錢,川連1錢。 主治:溫中清膈。主治:胃寒膈熱,格食心煩,脈細數者。
連理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黃連。 主治:脾胃虛寒,濕熱內蘊,寒熱相搏,升降失常之嘔吐酸水,順逆,心痛,口糜,泄瀉,腹脹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