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餅

益脾餅

YI PI BI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23%
腎經 15%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7%
肺經 7%
肝經 7%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餅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職,導致氣血不足,出現面色萎黃、乏力倦怠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血不足,從而改善脾虛症狀。
  2. 燥濕止瀉:白朮亦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脾虛容易導致濕邪內阻,脾失健運,出現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能燥濕健脾,化解濕邪,止瀉止痛,改善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

益脾餅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脾胃虛寒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改善其運化功能,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2. 健脾開胃:乾薑除了溫中散寒,還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它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益脾餅中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益脾餅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消食: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症狀,雞內金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止瀉止痢: 雞內金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泄瀉、食積腹瀉等症狀,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使大便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益脾餅中加入雞內金,既能健脾消食,又能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脾餅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胃濕寒」所致諸症,其病機核心為 中陽不足,運化失司

  • 飲食減少:脾陽虛弱,無法溫運胃腑,致胃納不佳。
  • 長作洩瀉,完谷不化: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下注大腸則泄瀉;陽虛不能腐熟水谷,故泄下未消化食物殘渣。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朮(生用,軋細焙熟)

    • 為君藥,主入脾胃,生用 健脾燥濕之力強,焙後減其燥性,兼能溫中。
    • 針對濕寒困脾,直接振奮脾陽,復其運化之職。
  2. 乾薑(軋細生用)

    • 為臣藥,辛熱溫中散寒,助白朮 溫化中焦寒濕
    • 與白朮相配,形成「健脾+溫陽」結構,標本兼治。
  3. 雞內金(生用,軋細焙熟)」

    • 為佐藥,生用 消食化積,焙後減其腥氣,兼助健脾。
    • 針對「完谷不化」,化解腸中未消之積滯,與白朮共推脾胃升降之樞。
  4. 熟棗肉(搗泥為餅)」

    • 為使藥,甘溫補脾益氣,黏合諸藥成形,兼緩乾薑之辛燥。
    • 棗肉質潤,可防燥藥傷陰,符合「溫陽不過燥」之旨。

整體方義與療效推導

  • 製法用意:諸藥軋細焙熟,使藥性溫和持久;炭火炙乾,增強溫中效力;「作餅細嚼」使藥力緩釋於脾胃。
  • 配伍特色
    • 溫補并行:乾薑配白朮,溫陽與健脾同步,直擊濕寒本因。
    • 消補兼施:雞內金助運化,白朮健脾氣,治瀉不忘通滯。
    • 剛柔相濟:棗肉製餅,柔潤制約乾薑、白朮之燥性。

此方以「溫中化濕、健脾消積」為核心,透過藥味生熟共用、製劑形式(餅劑),體現古人「治中焦如衡」的調理思維,尤其適合慢性泄瀉屬虛寒者。

傳統服藥法


白朮4兩,乾薑2兩,雞內金2兩,熟棗肉半斤。
上藥4味,白朮、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上炙乾,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胃熱嘔吐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餅,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白朮4兩,乾薑2兩,雞內金2兩,熟棗肉半斤。 主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