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胵茅根湯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積:雞內金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消積、化食止瀉之功效。茅根則清熱利尿,能解暑熱,且能促進腸胃蠕動。兩者合用,可促進消化,緩解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狀。
- 利水滲濕:雞內金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配合茅根的利尿作用,能有效消腫解毒,對於水腫、尿路感染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雞胵茅根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固攝津液: 雞胵茅根湯以清熱利濕為主,白朮則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白朮能補脾氣,固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吸收水液,減少小便頻數,並避免因利濕過度而傷脾。
- 配合茅根,增強清熱利濕之效: 茅根性寒,擅長清熱利濕,但寒涼易傷脾胃。白朮性溫,能緩解茅根的寒性,使清熱利濕之效更溫和,避免過於寒涼傷脾,並使藥效更加持久。
總之,白朮加入雞胵茅根湯中,不僅能健脾益氣,固攝津液,更能配合茅根,增強清熱利濕之效,使藥效更趨完善。
雞胵茅根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或濕熱所致的口渴、尿赤、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白茅根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
因此,白茅根在雞胵茅根湯中扮演着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胵茅根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水臌氣臌并病,兼單腹脹,及單水臌脹,單氣臌脹」,意指針對因水濕停滯(水臌)與氣機壅滯(氣臌)並見或單一所致的腹脹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脹滿多因脾失健運、氣化不利,導致水濕與氣鬱互結於腹中。方劑設計目的在於「消積利水、健脾行氣」,分消水氣之邪,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生雞內金:
-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為消積化瘀之要藥。
- 此處重用五錢,取其「消導」之力,既能化飲食積滯(針對氣滯),又具「通利」之性,可助水濕下行(針對水停)。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善化瘀積,又能消化水穀」,契合腹脹病機。
生於朮(白朮):
- 分量斟酌,顯見其「靈活調配」之意。白朮健脾燥濕,為「治水腫之基」,《本草綱目》謂其「除濕益燥,和中益氣」。
- 與雞內金相配,一補一消,白术補脾助運以治本,雞內金攻積導滯以治標,共復中焦升降之能。
鮮茅根:
- 甘寒清利,專走陽明(胃、膀胱),具有「利尿不傷陰」之特點。
- 鮮品用量達二兩,取其生津清熱、通淋利水之效,針對水臌之標。《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閉塞不通」,暗合水氣互結之病機。
- 煎法強調「不可過煎」,保留輕清宣透之性,助水濕從小便而解。
生薑:
- 用五片辛溫發表,既和胃止嘔(防雞內金消導傷胃),又宣肺以「提壺揭蓋」,助氣化而利水濕。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消補兼施、氣水同治」之法:
- 雞內金+白朮:消積與健脾並行,調節中焦運化。
- 茅根+生薑:一寒一溫,利水而不冰伏氣機,兼顧宣透。
- 全方輕靈流通,不峻攻猛補,符合「脹病忌壅滯」之治則,尤其適合「虛實夾雜」之臌脹。
可能的功效延伸
除傳統主治外,從藥物特性推論,此方或可適用於:
- 輕度水腫伴消化不良者(如濕熱中阻型)。
- 痰飲停胃所致之脘痞、噯氣(茅根透郁熱,雞內金消痰積)。
- 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腹脹」或早期肝硬化腹水(需辨證加減)。
總體而言,方劑結構簡潔,緊扣「脾失健運、水氣互結」之核心,體現「以通為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雞內金5錢(去淨瓦石糟粕,軋細),生於朮(分量用時斟酌)、鮮茅根2兩(銼細)。
先將茅根煎湯數茶鐘(不可過煎,1-2沸後慢火溫至茅根沈水底,湯即成),先用1鐘半,加生薑5片,煎雞內金末,至半鐘時,再添茅根湯1鐘,7-8沸後,澄取清湯(不拘1鐘或1鐘多)服之。所余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胵茅根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雞內金5錢(去淨瓦石糟粕,軋細),生于朮(分量用時斟酌)、鮮茅根2兩(銼細)。 主治:水臌氣臌並病,兼單腹脹,及單水臌脹,單氣臌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