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疳疾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疳疾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導致營養不良而發病。白朮能補脾胃之氣,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營養不良狀態,從根本上改善疳疾。
- 燥濕化痰:白朮還具有燥濕化痰之效。疳疾常伴有痰濕內阻,影響脾胃運化,白朮能燥濕化痰,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進而改善疳疾症狀。
疳疾散中加入雞內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健脾消食: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健脾胃,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疳疾,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 助消化吸收: 雞內金富含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提高營養吸收率,有利於改善疳疾患兒營養不良的狀況。
因此,雞內金在疳疾散中起到健脾消食、助消化吸收的關鍵作用,有助於改善疳疾患兒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疳疾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疳疾」。疳疾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或蟲積、久病虛弱,導致氣血津液耗傷,形成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食欲異常(或厭食、或多食易饑)、腹部膨脹、發育遲緩等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病證。古代醫家認為「疳者甘也」,即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或「疳者乾也」,指氣血津液乾涸之象。此方以健脾消積為主要方向,針對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或食積成疳的證型。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白朮(5錢)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為健脾益氣要藥。
- 功能補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改善因脾虛導致的食欲不振、腹瀉、消瘦等症狀。
- 針對疳疾中「脾虛失運」的核心病機,奠定補益基礎。
雞內金(5錢)
- 性味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為消食化積良藥。
- 擅長消化各種食滯(如米、麵、肉食積滯),並能軟堅散結,對小兒疳積伴隨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有直接緩解作用。
- 兼具「消」與「補」雙重特性,既能化瘀消積,又可固護脾胃(《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善化瘀血,又善消食積」)。
豬聯貼(豬脾臟,1兩,焙乾)
- 性味甘平,歸脾胃經,為「以臟補臟」的傳統用法。
- 中醫認為豬脾能「健脾消疳」,助益脾胃運化功能,尤適用於小兒疳積虛損。
- 唐代《千金方》已有用豬脾治脾胃虛弱的記載,結合焙乾製法,更易保存並增強健脾效果。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構體現「健脾為主,消積為輔」的配伍思路:
- 補脾:白朮補益脾胃,豬脾助其生化氣血,改善虛弱體質。
- 消積:雞內金化解食滯、破除積聚,防止補益藥物滋膩礙胃。
- 標本兼顧:白朮治本(脾虛),雞內金治標(食積),豬脾則兼具補虛與助消化的雙向調節作用。
全方藥味簡練,性味平和,符合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生理特點,通過恢復脾胃功能,逐步改善疳疾的氣血虧虛與積滯內停。
四、可能的應用拓展
雖原方明確針對小兒疳疾,但從組成分析,亦可能適用於:
- 成人脾胃虛弱伴隨消化不良者。
- 長期食欲不振、營養吸收障礙的體虛患者(需辨證加減)。
此方結合「藥食同源」思維,活用動物臟器(豬脾),體現古代醫家從日常飲食中發掘療法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朮5錢,雞內金5錢,豬聯貼1兩。
豬聯貼焙乾,和上藥共為細末。
每飯後服5分至1錢,湯水送服。
豬聯貼,即豬脾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疳疾散, 出處:《沈紹九醫話》。 組成:白朮5錢,雞內金5錢,豬聯貼1兩。 主治:小兒疳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