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散

一得散

YI D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脾經 50%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得散中含有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一得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2. 固表止汗:白朮還有固表止汗的作用。一得散中若涉及汗出較多,白朮可收斂固表,減少汗液流失,有助於改善體虛汗出等症狀。

白朮在一得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得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備急千金要方》,主治「中風口噤不知人,産後中風」。其證屬風邪驟中、氣機閉阻,或産後氣血虛弱,風邪乘虛內襲所致。

  1. 中風口噤:風邪壅滯經絡,痰氣上逆,導致口噤不開、神昏不語,屬急證。
  2. 産後中風:産後正氣不足,營衛失調,風邪易客,見四肢拘急、惡寒發熱,甚則昏冒。

此方以單味白朮為主,配合酒煎,旨在益氣健脾、祛風除濕,透過補益中焦、振奮陽氣以驅散風邪,兼顧産後體虛與風邪內犯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物分析

  1. 白朮(4兩)

    • 性味甘溫,入脾胃經,為「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風寒濕痹」,能「止汗除熱」,說明其具備補虛兼祛風之雙向作用。
    • 重用至4兩(約現代60克),意在強化補脾之力,使中氣健運,則衛外之氣固密,風邪不得內侵。
  2. 酒煎(酒3升,煮取1升)

    • 酒性辛溫,能行藥勢、通血脈。《本草綱目》載酒可「開鬱結、散風邪」,助白朮藥力上行外達,突破風邪閉阻之勢。
    • 煎煮後酒性稍緩,避免辛散太過,兼顧產後陰血虧虛之體質。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此方雖僅單味白朮,然配伍酒煎後,形成「補中寓散」之格局:

  • 健脾以固本:白朮補益脾胃,充實氣血生化之源。産後或體虛者中風,根本在正氣不足,補脾即能扶正禦邪。
  • 酒助以祛邪:酒行藥力,助白朮溫通經絡,透達風邪。風邪閉阻之「口噤」,需辛散之力開泄,酒煎正合病機。
  • 標本兼顧:不直接使用祛風峻藥(如羌活、防風),而是透過補脾間接驅邪,避免耗傷正氣,尤其適合産後或虛人中風。

可能的擴展功效

從白朮與酒的協同作用推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濕困脾胃兼外感:脾虛濕盛者復感風邪,見身重、惡風、納呆。
  • 氣虛型肢體麻木:因脾虛氣弱、經絡失養所致者,可藉酒力溫通改善。

總結

一得散以「補脾祛風」為核心,透過白朮健脾益氣、酒煎辛溫通散,標本兼治中風口噤及産後中風。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人「治風先治脾,脾旺風自熄」的思維,尤重內傷基礎上的外邪處理,對虛人風證具有獨到見解。

傳統服藥法


白朮4兩。
以酒3升,煮取1升,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一得散,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白朮4兩。 主治:中風口噤不知人,産後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