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慢脾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氣、燥脾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同時,白朮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積聚的濕氣,改善濕困脾胃所造成的消化不良、水腫等問題。因此,白朮在慢脾散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慢脾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慢脾散」主治「慢驚」,即小兒慢驚風。此證多因脾胃虛弱、久病體虛、或急驚風失治轉變而來,臨床表現為手足蠕動、嗜睡昏矇、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抽搐時發時止、脈沉弱等,屬虛風內動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健脾益氣,扶助根本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骨架):補益脾胃,助運化以生正氣,為治本之藥。
- 木香:理氣醒脾,防補藥壅滯,助脾胃升降。
化痰熄風,標本兼治
- 半夏、南星、白附子:溫燥化痰,專攻風痰壅塞經絡所致之抽搐。
- 全蠍:搜風通絡,熄風止痙,針對虛風內動。
溫中調和,助藥力
- 生薑:溫胃散寒,兼制南星、半夏之毒,助藥性發揮。
推理可能的功效機制
此方以「健脾化痰、熄風定驚」為核心,通過補益脾胃以治本(如四君子湯益氣),配伍化痰藥(南星、白附)祛除風痰病理因素,再佐以全蠍熄風止痙,共奏「補虛祛痰、熄風止驚」之效,符合慢驚風「脾虛風動」的病機。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補脾藥與祛風痰藥並用,虛實同治。
- 溫藥為主:契合慢驚風「陰證多寒」的特性,全方偏溫,以溫化寒痰、溫補脾陽。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痰,治痰先治脾」的辨證思路,適用於脾胃虛弱、風痰內擾之慢驚風證。
傳統服藥法
白朮5分,半夏5分,白附5分,全蠍5分,甘草5分,人參7分,南星7分,茯苓7分,木香2分,薑1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慢脾散, 出處:《採艾編翼》卷二。 組成:白朮1兩,老米1合。 主治:慢驚。
慢脾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白朮5分,半夏5分,白附5分,全蠍5分,甘草5分,人參7分,南星7分,茯苓7分,木香2分,薑1片。 主治:小兒吐瀉不止,作慢脾風,睡困昏沉,默默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