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胃湯
YA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引《張文仲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脾胃: 羊胃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補脾氣、固脾胃,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
- 助藥力,協調藥性: 白朮性溫,味甘苦,能調和藥性,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功效,並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在羊胃湯中,白朮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等問題,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羊胃湯主治功效分析及治療原理
以下內容來自古文典籍,並針對羊胃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本草圖經》、《外臺秘要》、《證類本草》的記載,羊胃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久病羸瘦,不生肌肉: 指長期患病導致的身體消瘦、肌肉萎縮。
- 水氣在脅下: 指水濕停留於脅肋部,可能伴有脹滿、疼痛等症狀。
- 不能食: 指食慾不振,無法正常進食。
- 四肢煩熱: 指四肢發熱,並伴有煩躁不安的感覺。
- 寒勞不足: 指因寒邪侵襲或勞累過度導致的正氣不足。
- 產後及身腹中有激痛: 指產後或身體出現的腹部劇烈疼痛。
總結來說,羊胃湯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濕停滯所導致的虛弱、消瘦、食慾不振、四肢煩熱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羊胃湯的組成非常簡單,只有羊胃和白朮兩味藥。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溫中補虛: 羊胃性溫,味甘,《證類本草》引述「羊胃主虛羸」,具有溫補中焦、益氣養血的功效。古代認為羊胃能補虛羸,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羊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和蛋白質合成。對於久病羸瘦、氣血不足的患者,羊胃能有效補充營養,改善體質。
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要藥。《本草圖經》中提到「朮一升」,在方劑中用量較大,表示此方著重於健脾益氣。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能運化水濕,消除水腫。白朮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從而減輕「水氣在脅下」的症狀。
協同增效: 羊胃與白朮合用,一溫一燥,一補一利,相輔相成。羊胃溫中補虛,為脾胃提供營養和動力;白朮健脾利水,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水濕。兩者合用,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氣血生成,促進肌肉生長,消除水濕停留,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羊胃湯以溫中補虛、健脾利水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羊胃和白朮的協同作用,達到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消除水濕的目的。此方藥味簡單,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羊胃1枚(切),白朮1升(切)。
上以水1鬥,煮取9升,服1升,每日3次,3日盡,更作兩劑。
忌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胃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引《張文仲方》。 組成:羊胃1枚(切),白朮1升(切)。 主治:久病羸瘦,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食,四肢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