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參膏
DAI C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拾遺》卷三引《楊春涯驗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代參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其補脾益氣之效,可補益脾胃之氣,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氣血生化,改善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燥濕健脾之效,可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腹脹、腹瀉等濕困脾胃之症。
因此,代參膏中加入白朮,不僅可以補益脾胃,更可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參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代參膏主要針對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證,其傳統主治包括:
- 心脾兩虧:思慮過度或久病損傷心脾功能
- 氣血衰弱: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身體乏力
- 心悸神疲:心氣不足導致心慌心悸,脾虛則神思倦怠
- 畏寒自汗:陽氣虛弱不能溫煦肌表,衛外不固而自汗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嫩黃耆(5錢):
- 主入脾肺經,為補氣要藥
- 其"肚嫩而箭樣者"選材強調補而不滯之性
- 既補中益氣,又固表止汗
白歸身(5錢):
- 當歸身專於補血養血
- 去頭尾取其溫和之性
- 酒洗加強其活血通絡作用
肥玉竹(1兩):
- 甘平質潤,養陰潤燥
- 輔助黃耆益氣,協同當歸補血
- 緩解黃耆之溫燥
化州橘紅(3錢):
- 理氣健脾,醒脾開胃
- 防止補藥滋膩礙胃
- 助運化以生氣血
組成邏輯推論
此方體現「益氣生血」之法:
- 氣血雙補:黃耆補氣為主,當歸補血為輔,符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旨
- 動靜結合:玉竹之靜潤平衡黃耆之動性,橘紅之流通防補藥壅滯
- 標本兼治:既補氣血之虛(本),又調心悸自汗之症(標)
治療原理推演
- 補脾養心:通過補益脾氣(黃耆、橘紅)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進而養心安神
- 益衛固表:黃耆配當歸既能補益營衛,又可固表止汗
- 陰陽調和:玉竹之養陰配伍溫補之品,使補而不燥
- 重在培本:通過長期膏劑調養,緩補臟腑虛損,其命名「代參」即有代替人參緩補之意
此方配伍精當,四藥相得益彰,體現了傳統中醫「補氣以生血,健脾以養心」的治療思路,適合氣虛為主的慢性虛損調理。
傳統服藥法
嫩黃耆5錢(肚嫩而箭樣者,銼片用),白歸身(截去頭尾,酒洗淨泥)5錢,肥玉竹1兩,化州橘紅3錢(如無真者,用新陳皮去淨白亦可)。
大補氣血。
共入砂鍋內,用天泉水熬成膏。
每早滾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代參膏,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潞黨參、綿黃耆、于潛朮、桂園肉各等分。 主治:補中氣,生津液,潤肺健脾,開胃進食;常服補諸虛,除百病。主治:心脾兩虧,氣血衰弱,心悸神疲,畏寒自汗。
代參膏, 出處:《本草綱目拾遺》卷三引《楊春涯驗方》。 組成: 代參膏(《本草綱目拾遺》卷三引《楊春涯驗方》。)出處:《本草綱目拾遺》卷三引《楊春涯驗方》。組成:于朮10斤(白米泔水浸3晝夜,洗淨浮皮,蒸曬10次,有脂沾手爲度)。主治:補益。 。 主治:補益。
代參膏,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 代參膏(《驗方新編》卷十一。)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組成:嫩黃耆5錢(肚嫩而箭樣者,銼片用),白歸身(截去頭尾,酒洗淨泥)5錢,肥玉竹1兩,化州橘紅3錢(如無真者,用新陳皮去淨白亦可)。主治:大補氣血。 。 主治:大補氣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