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堅止湯是一個用於治療腸胃不適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黃連這一重要成分。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由於熱邪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如腹瀉、腹痛等症狀。其苦性特點有助於抑制腸道內有害病菌的繁殖,從而調節腸道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黃連對於腸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也能減輕由於消炎而造成的不適感。由於堅止湯屬於治療腸胃症狀的方劑,黃連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升方劑的療效,使治療更加精確且針對性強。總的來說,黃連在堅止湯中的應用,旨在增強止瀉效果,同時清熱解毒,從而達到改善腸胃健康的目的。
堅止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瀉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堅止湯本身就以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為目的,吳茱萸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功效,更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堅止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客於腸胃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止痛止瀉的作用。
- 助藥力,增強療效:堅止湯的主要功效是固腎止瀉,而乾薑的溫陽特性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藥效。同時,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功能,從而更有效地解決腹瀉問題。
總之,乾薑在堅止湯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並助藥力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堅止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堅止湯主治「傷寒下痢赤白膿血,腹中痛者」,此症狀屬傷寒病程中邪熱內陷腸道,導致氣血失調、濕熱積滯。下痢夾雜赤白膿血,為熱毒灼傷腸絡(血色偏赤為熱重,白膿為濕濁),腹痛則因氣機壅滯、升降失常所致。本方通過清熱燥濕、行氣止痢,達到「堅腸固脫、止痢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黃連(一兩)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痢要藥。
- 主治濕熱痢疾,尤善清腸道實熱,配合吳茱萸可制其寒性,防苦寒傷胃。
吳茱萸(一兩,熱多則減半)/乾薑(替代方案)
-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 與黃連配伍(左金丸思路),既制黃連之寒,又散腸道寒濕,调和寒熱。
- 若熱邪偏盛(「熱多」),則減吳茱萸用量,防助熱化火;或以乾薑代之,溫中焦而不助火。
厚朴(一兩)
- 苦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具行氣消脹、燥濕除滿之效。
- 針對「腹中痛」之氣滯證,疏通腸道鬱滯,與黃連協同化解濕熱積聚。
(二)方義解析
此方以「寒熱並調、氣血同治」為核心:
- 清熱解毒:黃連直折腸道熱毒,解決痢下赤白之標。
- 溫中調氣:吳茱萸或乾薑溫運中焦,厚朴行氣導滯,共治腹痛、防寒涼冰伏邪氣。
- 燥濕止痢:黃連配厚朴,濕熱並除,改善膿血便。
- 劑型靈活:湯劑速效攻邪,丸劑(蜜丸)緩圖固腸,適應病情急緩之需。
三、延伸推論
此方結構與香連丸(黃連配木香)異曲同工,但堅止湯更側重「寒熱錯雜」證,尤適合傷寒傳變過程中,陽明熱熾兼太陰寒濕者。若純熱毒痢(純赤痢、高熱口渴),可考慮去吳茱萸,加白頭翁、秦皮;若虛寒明顯,可增入炮薑、赤石脂等溫澀之品。
總結:堅止湯以黃連清熱、吳茱萸溫中、厚朴行氣,三者協同,共奏「清熱不傷陽、行氣不助火」之效,契合傷寒下痢寒熱夾雜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吳茱萸1兩,厚朴1兩(一方乾薑代吳萸)。
熱多,減吳茱萸半兩。
以水4升,煮取2升五合,去滓,溫服五合;欲作丸,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粒,白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堅止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 組成:黃連1兩,吳茱萸1兩,厚朴1兩(一方乾薑代吳萸)。 主治:傷寒下痢赤白膿血,腹中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