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色丸
ER S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三十二引《衛生雜興》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色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二色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性胃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
- 降逆止嘔: 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二色丸中加入吳茱萸,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止嘔效果。
二色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二色丸主治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痛、瀉痢、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作用,可有效清除腸胃濕熱,緩解腹痛、瀉痢等症狀,並抑制腸道菌羣失衡,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同時,黃連的苦寒之性,還能起到降火止渴的作用,改善口渴等症狀。因此,黃連是二色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在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痛、瀉痢等症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色丸之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考辨
此方主治「痢疾及水洩,腸風」,其用藥與辨證特徵反映以下病機:
- 痢疾分治:依下痢色澤辨證施藥——白痢屬寒,用吳茱萸溫中散寒;赤痢屬熱,用黃連清熱燥濕;赤白相兼則寒熱並調,體現「分消」思維。
- 水洩與腸風:水洩多責之濕盛,而腸風(便血)多因濕熱下注或寒凝血滯。方中黃連能止熱瀉,吳茱萸可束腸氣,巴豆炒製後去性存用,或取其通腸導滯之效,但僅作輔助。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核心藥對:
- 吳茱萸(炒製):辛熱,歸肝脾腎經,傳統用於溫中止痛、降逆止瀉。炒後減毒性,增溫澀之性,適合寒濕痢。
- 黃連(炒製):苦寒,清熱燥濕,為治熱痢要藥。炒製緩其寒性,防傷脾胃。
- 巴豆(炒後棄用):此方妙在「用勢不用質」,巴豆大辛大熱,與黃連、吳茱萸同炒,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助吳茱萸散寒開鬱,輔黃連瀉火通滯。
- 炒製後油脂分解,部分成分染附於二藥,增強行氣破積之力,而後棄之免峻下傷正。
製法深意:
- 三藥同炒至「黃赤色」,可能使吳茱萸得巴豆之辛烈,黃連得巴豆之通泄,形成「寒熱互製」之效。
- 麵糊為丸,緩釋藥性;蘿蔔子大之丸劑,宜根據病情加減,體現個體化用藥。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寒熱分消」調節腸道功能:
- 白痢(寒濕):吳茱萸溫中化濕,辛開苦降,調暢氣機。
- 赤痢(濕熱):黃連清熱毒,厚腸胃,止熱痢。
- 赤白相兼:寒熱並調,氣血同治,暗合「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理。
另,巴豆炒後棄用,或藉其「通陽」之性激活藥效,而避其毒性,屬中藥炮製「去暴取緩」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揀去枝梗)2兩,黃連(去須)2兩,巴豆49粒(去皮)。
上同於銚子內炒令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只將上面2味各自為末,面糊為丸,如蘿蔔子大。
看大小緊慢加減丸數。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黃連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白少者,多服黃連丸,少服茱萸丸;赤白相等者,中半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色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二引《衛生雜興》。 組成:吳茱萸2兩,黃連2兩。 主治:痢疾及水泄,腸風。
二色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吳茱萸(揀去枝梗)2兩,黃連(去須)2兩,巴豆49粒(去皮)。 主治:赤白痢。
二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天南星3錢,半夏3錢,甘遂3錢,大戟3錢,乾薑2錢,胡椒2錢,桂2錢,蓽茇2錢,代赭石1兩,大黃(生用)3錢。 主治:一切腫赤,皮膚毒氣及瘤子;小腸氣;婦人心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